宮鬥群戲,是披著清宮的皮,說的現代社會的相處之道,看看《如懿傳》教會我們的幾個處世之道。
1. 職場上,察言觀色有時候比能力更重要
《如懿傳》裏的職場代表人物,應該是玫貴人,而她的職場晉升之路,一言以蔽之——察言觀色。
玫貴人剛出場時埋沒在一群南府琵琶妓裏,並不惹人關注,而為了引起注意,故意彈錯一個音,為討皇上歡心,套上典故,說皇上是「周郎」。這麼會說話,長得又漂亮,所以,雖然琴技不佳,到底還是讓皇上動了心。
職場,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博弈。李玉居人之下,特別是王欽這種不容人的直屬上司之下,做事露乖,被罰跪瓦片,就屬於沒有察言觀色。
而玫貴人,若一直有著一開始那股機靈勁也不至於落到自殺的下場,所以在職場上,有時候察言觀色比能力更重要。
2. 你不必看每個人的臉色委屈自己
如懿進宮後被冷落,複寵後,原來怠慢她的內務府秦公公又帶了一大堆東西來巴結,如懿放縱阿箬逼著秦公公把他之前送來的殘羹冷飯一口口吃完。之所以前後不一,實在是內務府太過勢力,該給的教訓就一定要給。
但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社交圈,活動範圍比後宮大多了,所以當遇到像秦公公這種勢利眼,或是與某些人相處總覺得難受,被欺壓時,千萬不要為了維持朋友關係,該撕就撕,該疏遠就疏遠。
遇到不明所以的人的一再傷害時,一定要當機立斷,不能委屈自己。
3. 人生低潮,也要活得體面
在如懿整理東西入冷宮時照舊套上護甲,「要活得體面。」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操守,才使得如懿,不會像冷宮裏的其他棄婦一樣瘋魔。
對應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低潮期,人生低潮,也要活得體面,如是一再沉淪,輕則影響生活品質,重則抑鬱症,自殺傾向,堅守生活底線,才能有希望絕處逢生。
4. 你可以「作惡」,但不能沒有愛
宮鬥劇中,「惡女」是少不了的人物,但為甚麼有的「惡女」惹人愛,有的卻遭人恨呢?
同樣是作惡害人,玫貴人、高貴妃這對琵琶精cp七情六欲都寫在臉上,幼稚園式的作惡被稱為「奶凶」,一下子戳到了觀眾萌點;而金玉妍、衛嬿婉卻被彈幕從頭罵到尾,因為她們到處挑唆皇后和其他妃子陷害懷孕嬪妃,自私,封了真心,拋卻尊嚴,奴顏媚骨。
觀眾可以接受一個本質不壞的「惡人」,但接受不了內心沒有溫暖和愛的人。
5. 求人不如求己,愛人亦如此
如懿勸海蘭自己能幫她一時,但幫不了一世,很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才能度過難關。
海蘭就像茫茫塵世中弱小的我們,遇到事情,總想著讓他人幫忙,但不是每件難事都有人幫忙,靠自己才是最後的解決之道。感情上也要自立自強,若一味靠著別人,就註定會被他人所傷。
6. 不要被假想敵困住
深處後宮獨身一人的海蘭,很像生活在大城市裏的我們,剛進社會,害怕未來,害怕想像中的強大的對手,其實當我們認真端視身邊的環境,即便這股壓力再龐大,落到實處後,不過是一步一步走,沒甚麼可怕的。按著自己的節奏,像海蘭一樣打扮起來,面對生活。
7. 你一定會失敗
這應該是《如懿傳》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你一定會失敗。
鬥到最後是如懿自己覺得沒勁,不想再和那些人玩了,這也可能是第一個主角死了劇情還在繼續的大女主戲。
人生不是爽劇,沒人會有金手指,身處這個紛亂的社會中,其實只要你認真做事就會遭到別人的憎恨,失敗才是人生的必需課。
而只有接受失敗,才能獲得成功。
人生不過潮起潮落,失敗成功,接受它們才是真諦。而宮鬥劇講的也不過是這些起起伏伏的過程。
資料來源:《如懿傳》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