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暉 Ma Xiaohui
著名二胡演奏家
二胡拉響愛與美
還在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人們總猜馬曉暉這個長相洋氣的女孩是彈鋼琴的,要不就是拉小提琴的。一聽她是民樂專業的,臉色就不對了,再一聽她是拉二胡的,更是連聲歎氣。每每此時,馬曉暉就在內心鳴不平:「樂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格才有。我要給二胡注入高貴,我要給二胡注入浪漫,我要給二胡注入氣節,我要讓二胡因為我而絢麗,因為我而高貴!」
馬曉暉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父親教地質學,母親從事橋樑專業,家裡從未出過一個藝術人才,但馬曉暉卻自認是「校園文化」孕育了她的藝術之路。父親年輕時是馬拉松冠軍,對樂器會一些皮毛;母親喜歡演話劇,他們對藝術、音樂這份激情和推崇對幼小的曉暉也產生了薰陶。6 歲那年,她試玩家裡的樂器,一把手風琴,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二胡。從小對美就十分敏感的馬曉暉首選小提琴,卻因小脖子無法承受不得不放棄;而很炫的手風琴也因為太重只好放棄,最後她在一個非常不情願的、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選了這麼一把不起眼的、對當時的她來說很醜、很簡陋的、一點也不浪漫的二胡。學校裡、體育館,四處拉著二胡玩的馬曉暉經常被大人表揚說很有「藝術天分」,小姑娘來了勁。6 歲半,剛上小學的馬曉暉在秀麗的峨嵋山腳下的西南交通大學的禮堂,第一次登台演出。爸爸領著曉暉上臺。因為個子小,椅子下還要墊個小凳子,曉暉沒坐穩,「啪」地一下子在台上就摔了。馬曉暉哭了,父親領她下去,過了十分鐘後,父親問她還要不要再上台,她想一下後點了點頭。這次她很從容地上了台,還是坐上那小凳子,拉了一首《北風吹》,很自信,很從容,贏得了滿堂的喝彩。馬曉暉回憶說:「我覺得這個就是命運中的機遇。回味起來,原來我是個如此虔誠執著的人,心理素質足夠讓我跌倒了還可以爬起來。」這個心智敏感,卻很有毅力的女孩子,就把二胡拉了下去。11 歲那年,馬曉暉看到了電視上拉著二胡的閔慧芬。她突然發現穿著裙子的女性拉二胡如此富有神采。老是與「老年的、男性的、流浪的」這些詞沾邊的二胡變得婀娜了,變得美了。小小的馬曉暉立志,要當一名出色的、一流的二胡演奏家。
低調做人,高調拉琴
在一次公益演出中,馬曉暉拉起了她創作的二胡曲《琴韻》,在如歌如泣的琴音中,仿若聽到悠遠的絲綢之路上,傳來的噠噠馬蹄聲,又像是她正與一位白鬚長者在進行對話。樂曲聲罷,觀眾們還沉浸在樂聲之中,只見馬曉暉深情地向觀眾展示她手中的這把小高胡。這是當年她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她 9 年的恩師王乙老師傳給她的胡琴。上世紀40年代,老師從一家舊貨店中,用5塊錢大洋淘得。這把琴至今還保留著它的原貌,缺少的音窗都沒有補過。馬曉暉說,她一路走來,幾位恩師都以高尚品格影響著她。無論是當年父母輾轉幫她找的專業啟蒙老師王力老師,將她送入四川音樂學院的二胡教研室主任舒昭老師,還是悉心雕琢她二胡技藝9年的王乙老師,不僅傳授技藝,更是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尤其是她的恩師王乙老師,馬曉暉形容他「為人非常儒雅、樸素、謙和,是十分低調的知識份子」,而如此具有中國傳統文人氣質的老師,也將他這份氣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自己的學生。馬曉暉拉起二胡時,浪漫、奔放、激情,而在她的骨子裡,卻也兼具著謙和、清高與矜持,低調做人,高調拉琴。
不幸是戴面紗的祝福
「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的,是福還是禍,很難說清。我覺得有時候不幸是戴著面紗的祝福。」馬曉暉在採訪中反復說了這句話。對平常人而言,可能很難感受到這一番話背後的艱辛。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之後,馬曉暉就加入了上海民族樂團,幾年過去,已是樂團的首席,也隨團訪問過多個國家。可是,在1995年時,馬曉暉卻陷入了一種彷徨,當時二胡的市場不是很好,她的精神以及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她的脊椎也因多年的累積出了問題,休息在家裡,她突然思考起了人生:「我想我這是在為誰辛苦為誰忙,我累成這個樣子,我的人生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是需要愛呢,還是要什麼幸福生活?我是要成名成家,我到底要幹什麼?」 11 歲立定志向後,馬曉暉一直在往前走,即使遇到誘惑,也始終在走,可這時她卻不斷地在反思:「那時我自覺是在死亡的邊緣,寫了很多很多的日記。三天三夜睡不著覺,臉上發黑。我就回到父母身邊去養病,也沒養出什麼來。掙扎了半年,最後又回到上海。」就在馬曉暉最低潮的時候,有人向她伸出了援手。朋友一家給了她很多的支持,毫無所求地來幫助她,令她漸漸從低谷走了出來。馬曉暉說:「最後也不是醫生把我治好的,最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可以說是在精神上的生與死,肉體上的生與死,這個一瞬間的時候,被陽光挽救了,被天使般的一家人挽救了。」當半年沒有拉二胡的馬曉暉再次於舞臺上舉行《別也難》 演奏會時,她感到拉琴時整個人就變得很鬆弛:「我突然發現音色變得很美, 面有種翱翔的感覺,多了一份從容,淡定,少了一份急促。我的演奏風格多了溫暖,而且多了一份明媚,多彩。對我來說那個時候再可以拉琴,再可以走到舞臺,我覺得整個世界是斑斕的。我覺得自己重生了。」就連當地的媒體都評價「馬曉暉的演出風格變了,她的演奏風格多了一份愛意,一份燦爛和明媚,一份對生命的渴求,她的音樂裡面有磁場有力量」。
尋找知音
2003年,馬曉暉正式發起了「二胡與世界握手」為主題的歐、美、亞、非全球音樂之旅,在她巡迴各地的演出中,她合作了近百位音樂家,大師祖賓梅塔、瑪澤理、馬友友⋯⋯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甘迺迪中心、希臘雅典衛城音樂廳⋯⋯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廳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巡演遍及歐、美、亞、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說起這場合作的起源,馬曉暉說那純粹只是一個偶然。1996年,身體恢復後的馬曉暉得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漢諾威的鋼琴家提姆歐文斯在馬曉輝的一次現場演出,為她的二胡演奏傾倒,於是他策劃了一場二胡與鋼琴對話,9天之內,他們錄製了兩首曲子,感覺很好。在歐文斯的鋼琴音色裡,二胡為他帶來了一份光彩和靈性,而馬曉暉的二胡也多了一份典雅和貴氣:「在他的音色裡我覺得我可以深呼吸,可以展翅,覺得我心裡在歌唱,在跳舞⋯⋯」之後,對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馬曉暉與各大國際著名的音樂經紀公司合作,在歐洲四處巡演,作為首名華人藝人參加世界各個著名音樂節和藝術節,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聖母大學、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密歇根大學等做二胡的大師班講座,將二胡的魅力傳播到全世界。慢慢地在這個過程中馬曉暉有了信心:「在碰撞中,我接觸巴赫音樂,巴羅克時期音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意大利的歌劇、探戈、爵士、鄉村音樂,我對二胡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思考了很多,比如江南絲竹是不是與美國的爵士有共通之處?我也不會盲從,反而更加重視中國元素。陌生的東西怎麼讓人接受,前面可能是新鮮,但一定要共鳴,只有共鳴才能真正讓人激動。要立足古典,才能放眼世界。」
今天,崇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馬曉暉依然在走在自己的那條路,在她的「二胡人生」中,她沿著同一條線走,沒有放棄,沒有閃身。在這個過程,她說:「在四處旅行演出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我學會了與人互相尊重,我學會了入鄉隨俗,我學會了寬容」,一場場音樂會,一場場講座,包括去外國的敬老院和幼稚園作慈善演出,馬曉暉付出了她的愛心,傳遞著她的音樂。「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別人給了我溫暖,在死亡線上給了我陽光,所以我覺得要用我的愛來回報。」透過二胡把美傳遍世界,她做到了,還將繼續做下去。
Text: 孫琪
Portraits: Jay Sin
簡介
國際知名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曾任上海民族樂團首席,現為該團著名二胡演奏家。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師從王乙教授。上海市政協委員、聯合國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委員、上海市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藝術顧問,西南交大文學院客座教授,上海馬曉輝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藝術中心總監。曾兩度獲得「寶鋼杯高雅藝術表演獎」,並獲得英國劍橋中心、美國傳記研究院「20世紀傑出人物」、「國際文化使者」、「國際傑出女性」的榮譽稱號。
2000年
「奧斯卡原創音樂獎」電影《臥虎藏龍》中擔任二胡獨奏;被英國劍橋中心及美國傳記研究院授予「20世紀傑出人物」、「國際文化使者」、「國際傑出女性」等榮譽稱號。
2003年
首創並發起了「二胡與世界握手」的歐、美、亞、非全球音樂之旅。
2007年
美國教育文化基金會授予「文化、教育交流大使」榮譽;當上「特奧會」愛心大使。
2010年
獲美國加州蒙特利市長授予「榮譽獨奏音樂會」;當上申博文化大使;敘利亞「絲綢之路藝術節」敘利亞總理授予傑出藝術獎。
2011年
受著名江南水鄉周莊的邀請,授予馬曉暉為周莊榮譽鎮民藝術家,並為馬曉暉成立周莊文化沙龍。這是繼陳逸飛之後獲得此殊榮的第二位藝術家。
2012年
獲頒《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
2013年
獲頒「上海市文化志願服務宣傳大使」;舉辦《在路上,馬曉暉二胡專場音樂會》、《中秋圓夢,二胡與美國鄉村音樂對話》賞析音樂會系列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