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對藝術的一份激情和傾心經營,在王薇身後,是龍美術館在不同城市的出現,它們都成為所在城市的文化、藝術地標。擁有「紅色油畫收藏第一人」美譽的她,贏得業界的稱道,夫妻倆更入選美國《ART news》雜誌全球200位頂級收藏家榜。擁有眾多國寶級藏品、中國最具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不僅吸引國際名人影星前來參觀,甚至英國威廉王子更於2015年親自現身為「創意英倫」揭幕,並與王薇會面傾談。
作為中國最大的私人美術館的創辦人,王薇說:「小時候喜愛藝術,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我心情愉悅充滿活力,並且發掘了我的潛力。建立龍美術館的動機是源於我收藏的一系列紅色革命題材藝術品,想把這些以藝術形式來記錄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的作品與大眾分享。」但其實5年前,當王薇決定構建自己的美術館時,的確是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畢竟這次是她人生上第一份事業,她之前一直是一位全職太太,「在做美術館館長之前,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雖然我有收藏的經驗,但是從未管理過美術館。」她說要做美術館,得到先生劉益謙的支持,但其實,改建美術館沒那麼簡單:首先,需要變更土地用途,其次,需要周圍業主同意。她於是一家家說服這些業主。改建費用花到差不多3,000萬元人民幣時,大家都認為王薇泥足深陷,走到了懸崖邊。「當時就覺得很委屈,眼淚直往下流,最後還是努力做下來了」。
一開始並沒有對美術館寄予厚望,但開業後的效果卻遠超他們的預期,短短半年,接待參觀者3萬人,進行藝術交流3場,美術館成為上海浦東的文化新地標。浦東館成功,更加堅定了王薇開設西岸館的決心,「建立面積最大的西岸館,當時真的很緊張,輾轉難眠,擔心新的美術館落成後我沒有精力把它做好。」西岸館的建築面積高達3萬平方米,是浦東館的3倍,這就對藏品的規模、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將每一個展覽以最好的姿態呈現給大眾?如何去維持美術館的營運?又如何將各個館的展覽規劃好?對王薇來說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困難。很難去說出一個「最」字,因為壓力和困難都是在不斷更新交替的。但這最終成為王薇生活的一部分,壓力與困難她甘之如飴,「我的丈夫與孩子們都很支持我,總能給我鼓勵性建議,讓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有動力。現在,西岸館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重慶館也在2016年成立了,身兼3家美術館館長的我愈來愈有魄力,之前的困惑與緊張也逐漸褪去了。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總是會犧牲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不忘初心 如今已經沒有人質疑她的能力,她很開心有家人的支持:「孩子們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學業與生活。我現在可以用70%的精力投入在事業中。家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甚至受到我的影響,孩子們也十分熱愛藝術。」 身為母親,她自認對孩子的教育還比較成功,孩子們熱愛藝術且懂事孝順。但她相信「女性應該更自立一點,把熱愛的事業做出來,心裡會更充實愉悅」,「丈夫在進步,我們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 王薇將女性和作為母親獨有的親和力、敏感和包容延續到了美術館的經營之中,「總能從藝術家身上體驗正能量。比如藝術家詹姆斯,已經74歲高齡,應該頤養天年,但是他還在追求藝術更高境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藝術帶給人的無限力量,雖然我也於一個不需要再打拼的年紀,但我也會帶領龍美術館這個分享藝術的平台走向世界,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去世界各地看優秀的展覽是王薇舒緩壓力的主要方式。「熱愛藝術可以讓心態更年輕,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從上海浦東館到即將開館的武漢館,王薇將她的公益藝術版圖不斷擴大,「龍美術館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團隊的每一位員工。他們對藝術的熱情,對龍美術館的喜愛,才使得龍美術館在這些年不斷的為大眾帶來優秀的展覽。取名龍美術館,就是希望不管哪個館,最終的落腳點是東方美學,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中國文化實力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