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成功不是個人,而是很多經驗累積,要有很多拍檔合作,我反而會用圓滿去代替成功。」
林淑儀 (Connie) 最喜歡周街行,路過的街道、建築、店舖,都一一激發她對灣仔這區的好奇,街道兩旁具有歐陸情懷,充滿詩意。「大學時在藝術中心做實習,畢業幾個月就來工作。初時做電影部,選電影及製作電影節目單,及學習推廣獨立電影,慢慢有機會做視覺藝術。推廣電影、推廣藝術、到推廣藝術中心這個品牌,學習藝術管理,跟藝術家建立關係,跟政府、跟商界建立關係,還有跟國際平台,好像做了很多份工,我覺得一直都在 on job training。」邊做邊學邊進步,Connie 最終成為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
「1977 年開幕時,香港藝術對很多人都仍是很高端的東西,我做研究時很多香港藝術的管理層都是英國或外國人,藝術中心最重要成就之一是培養了很多本地的藝術管理人材;我們的三位創立人何弢先生、盧景文及 S.F.Bailey,他們的原先想法都是一 個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的地方,這是以香港人為中心的藝術中心。」一個以香港本土為核心價值的藝術中心於焉誕生, 令這片文化沙漠的土地逐漸變成文化甘泉。
「我們有劇場,也有展覽廳,我們有這麼多不同的場地,造就我們與不同媒介的合作,藝術中心的特式是跨平台的,我們很本土,也很國際,一直在不同年代引領不同藝術家,以前是引領香港藝術家,現在是引領亞洲的藝術家;我們希望立足本土、放眼亞洲、接軌國際。我們很早就做很多跟社區合作的節目,2006 年以後我們已有一半節目是在社區演出。」
「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在 Connie 心目中藝術沒有高低之分,它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我覺得藝術是表達情感的媒介,可以表達情緒,幫我們發聲,也有愉悅的作用,疫情期間我們把很多節目放上網,而且會放一些富有幽默感的節目,因為人是需要娛樂的,我們不覺得藝術一定要娛樂化,但我們認為藝術要廣泛一些,觀眾眼睛是雪亮的,你給最好的東西他們,他們自然會欣賞得到。」
讓藝術融入生活是世界大趨勢,Connie 總愛搞搞新意思,藝術本來就應該無疆界。「一項藝術活動是否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尋找資金很重要,我會笑自己是一個文化的 sales,我要將那個節目的好處、我的信念,跟別人分享。《街頭音樂系列》就是這樣一個節目,2009 年我跟龔志成說我們在藝術中心裏邊的音樂很難做到好聲音,若然在門口這塊空地可以做到多好。藝術中心首先用我們自己的資金去開始,然後逐步找到區議會資助,後來又找到不同的資金贊助,後來找到馬會作為我們幾年的贊助;我們不單止在藝術中心門口,更加去了很多社區作街頭音樂,這是一幅很美麗的圖畫。」
香港一直也欠缺文化觸覺,不像歐洲人一樣有藝術底蘊,她認為本地人對漫畫不太重視,要將漫畫提昇到藝術的層次可謂十分困難。「藝術中心也推動漫畫作為藝術的表達。我自己第一次是 2006 年去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那些展覽都是很藝術的,其後我們申請到 Create HK 基金的資助,可以帶到香港的漫畫家過去,他們的作品都製作了法文版本。」 熱愛漫畫的 Connie 近日就為香港漫畫家利志達做了一個簽書會及手稿展,跟法國羅浮宮合作,真正的將漫畫作為藝術的展覽,差不多有 200 人到來。「本地有很多人已將漫畫視作藝術。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繼續去做,下個支持的是漫畫與音樂的合作。」
她很自豪地談到藝術也可以影響到身邊人,以至整個社會的改變。「有兩個節目到今天依然令我很驕傲的,一個是《聾人電影節》,一個是《All About Us 影像無國界》,我們的同事自己聯絡回來做,不是說要給弱勢社群發聲,但至少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給他們,這兩個節目已做了十年。九七年至今我們做了很多香港人身份的 self-searching,何謂香港人? 一直做到今天,這也是我做了 ICH+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將本土文化怎樣繼持下去,這是很重要的, 從前人身上學到的來影響我們。」
「我們會支持不同藝術方向,我們喜歡做藝術製作人 Art Producer,當然策展人也很重要,策展人是自己去找藝術家, 而藝術製作人則是藝術家來找我們,然後我們怎樣支持到藝術家,但藝術製作人更加要兼顧到尋找資金,我們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們將主導權交回藝術家,讓他們自己成就這件事。」Connie 興奮地描述作為藝術製作人,下一個計劃是製作一條動畫長片。
她認為藝術不應是藝術中心、劇院或畫廊的專利,街頭、 公園、港鐵站,甚至電車車身也可成為藝術展覽場所,使藝 術成為日常生活,為公共空間注入更多可能性。「2005 年我開始做公共藝術,我沒有想到是如此複雜,原來一件公共藝術是要有圖則作審批,公共藝術不只關於藝術,原來是關於人民精神,關於人、地方、藝術的關係,這是要一段時間去學習,要去實踐。」
她們在鰂魚涌做「潮裝公園」的時候,想將一件藝術品傢俬放在一個公共空間,我們做地方調查的時候,當地一些晨運客說會影響他們跳健康舞,她們就改變其擺放的位置。她感慨地說 :「真正的公共藝術,應該善用公共空間,我們不是閂埋門自我感覺良好就去做,要跟真正的當地觀眾溝通才可以。」
「什麼是成功,我認為成功不是個人,而是很多經驗累積,要有很多拍檔合作,我反而會用圓滿去代替成功。對我來說,一件事圓滿發生,就像我們的「時光藝廊」Time Gallery,留有一個角落是給我們的創辦人何弢博士。我做藝 術中心四十周年的紀念展覽,就找了何太,又探訪了卧床的何弢先生,我有機會去見如此重要的創立人,何弢先生聽到我講話,但他未必能夠表達,但總算是我跟他的一次連結,對我來說十分重要。最後邀請到何弢先生、何太及家人見證這個開幕禮,隔了一段時間何弢先生就離世了,對我和何太都是一個圓滿。」何弢以藝術大同的概念將水平的平面分割,交錯地佈置在多層的空間,同時形成空間交錯的獨特視覺體驗,構成一種嶄新的展覽體驗,成就香港一幢藝術地標。
「我覺得藝術中心給了一個成績表何弢先生,讓他看到自己開了頭,我們有繼續延續下去,我們也沒有忘記他,這個角落讓以後每一代的人都知道,藝術中心的建築及歷史都跟何弢先生有關,這件事很圓滿。」
簡介
現為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局成員、香港創意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局成員、香港電影發展 局成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場地伙伴計劃委員會。
1997 年加入香港藝術中心,2009 年出任總幹事。
2005 年透過推行公共藝術計劃,希望令香港成為富有文化色彩的動感都會。
2006 年 策展了一系列的漫畫展覽,專注香港漫畫藝術的發展。
2013 年 將漫畫展覽得延續並發展成為香港首個以本地動漫為主題的藝術社區「動漫基地」,直至 5 年後約滿為止。
2014 年獲香港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她推廣藝術、短片及動漫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