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迎戰16度】全球獨港人「享受」打風

夏天終於到了,又是下雨打風的季節,不知道今年又有幾個颱風呢?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當然是愈多愈好,最好「打得大啲」,可以放假或者去海邊追風看浪,輕輕鬆鬆過一天。但我們真的應該這麼輕鬆寫意地「享受」打風的日子嗎?難道你未發現,我們正面對愈來愈多破壞力極強的超級颱風,「水浸香港」的危機愈來愈近嗎?世界各地近年出現愈來愈多超級颱風,其強度不但屢破紀錄,破壞力更異常驚人。2005年,超級颶風卡特里娜重創路易斯安那州,水浸新奧爾良市,超過2000人遇難。2009年,颱風莫拉克,釀成台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八八水災」,多處淹水、山崩與土石流,近700人死亡。去年,颶風哈維吹襲美國德州,引發「千年一遇」的洪災,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水災,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回顧本地,去年8月,超級颱風天鴿吹襲珠江口岸,強烈颱風、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引致港澳兩地多處嚴重泛濫。受正面吹襲的澳門不但廣泛地區水浸、市面滿目瘡痍,更造成10死逾200人受傷,災情淒慘。問題是,為甚麼愈來愈多極具破壞力的超級颱風出現?科學家研究指出,這個現象並不非偶然,禍根全因為「它」。氣候變化與超級颱風的關係千絲萬縷
「它」就是氣候變化。一般而言,颱風乃自然現象,非氣候變化能左右。但氣候研究顯示,氣候變化與颱風的威力有正面關係:氣候越暖,颱風就越強。根據熱力學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Clausius–Clapeyron relation),海面溫度平均每升0.5°C,大氣的含水量就會增加約3%。可以想像,颱風如同「海綿」一樣,海面溫度愈高,「海綿」吸收的水分就愈多,威力就更強。國際研究指出,1970年起,全球暖化導致海面溫度上升0.6℃,增幅看似輕微,卻令颱風「海綿」變得巨大。像2005年超級颶風卡特里娜經過墨西哥灣流的時候,海面溫度只需上升1℃,就讓颶風的強度整整增加一個等級。氣候變化除了增強颱風威力,還令海洋熱膨脹,冰原和冰川融解,全球海平面上升。今年初,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研究顯示,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禍延格林蘭和南極冰層,使海平面上升問題惡化。該報告作者奈倫(Steve Nerem)指出,直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65厘米,到時沿岸城市可能慘遭淹沒。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增加颱風強度,將會是沿海城市的噩夢。我們的未來:愈來愈多「天鴿」?
氣候變化禍及全球,香港又豈能倖免?如果依照溫室氣體濃度情景RCP8.5推估,到2100年,香港水域的海平面將上升一百厘米,後果極其嚴重。單單一個因素就會令「天鴿」級別的超級颱風來得愈發頻仍,如今五十年一遇的事件到2100年將是每年一遇。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日前出席電台節目時預料,今年將有5至8個颱風,較正常的6個為多,問題已見端倪。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水浸香港」有可能變成新常態。我們可以做什麼?
要避免「水浸香港」,我們必須紓緩氣候變化。政府和兩間電力公司固然需要帶頭節能減排,而每位香港市民亦應出一分力,實踐低碳生活。第一,嘗試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生產肉類食品需要消耗大量水、土地及其他資源,生產1公斤肉類用上7至15公斤穀物飼料;而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更佔全球的14.5%,比運輸業所產生的還要多;第二,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用私家車。運輸碳排放量佔香港碳排放總量的16%,我們應盡量使用香港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進一步減少運輸業的碳排放;第三,減少不必要的購物,實踐減法生活。我們活在一個物質過剩、鼓吹過度消費的社會,常遭「買買買買」的文化洗腦,既令心靈空虛,又破壞環境。從今天起,區分想要和需要,選購耐用、可修補和維修的日用品,節約減廢,實踐心靈富足的減法生活。

從今天起,別再「享受」颱風了。改變生活,改變未來。

Text: 李逸燊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