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能看到發生在全球的事情,也能夠收集到海量的資訊,但問題是,你每天可以看到新的內容,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糊塗——碎片化資訊之「過」在於,絕大多數人看過後發現它們對職場和人生規劃並沒有什麼用。要想真正把這些碎得不能再碎的資訊利用到最佳,我們就要學會對其進行整理和深加工,而這需要我們擁有並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
保持深度思考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注重對邏輯能力、聯想能力和批判能這三種能力的培養。
1. 培養邏輯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老司機和菜鳥最大的區別就是,當老闆下達「一堆」任務工作安排(這些任務工作就好比碎片化資訊)之後,老司機會從容悠閒地把任務分個主次,然後再分一個123,主要任務可以理解為樹幹,次要任務就是主幹裏的樹枝。
而菜鳥腦海裏呈現的卻是一團亂麻,緊接著就慌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次除了要對人物進行分類,明白他們的先後順序也很重要。如果很多資訊之後仍然做不好一件事情,那很可能是你把這些資訊的順序弄錯了。
2. 學會聯想「無關」的能力,連接碎片資訊
聯想「無關」的能力是一種建立結構的能力。很多碎片化資訊看似毫無關係,實際都存在某種聯繫。我們平時要注意的就是把這些碎片化的資訊,用思維粘貼起來。
矽谷是不少人的靈感繆斯,很多人都以為,在矽谷工作的人絕大部分都具有天才工程師的背景。實際上,有一半人都是藝術學院出身的設計師。藝術與技術看似無關,卻悄悄催生著最偉大的產品。
3. 學會批判能力,挑戰權威
學會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用簡單一句話進行概括就是:「挑戰」權威,「質疑」領袖。
電影裏,辯護律師舌戰;美國大選時,政客間激烈交鋒。那些時候,他們最經常用的手段就是批判,挑戰已經成規的教條。每天我們接收的碎片化資訊,很多來自各種「權威」和「意見領袖」。但是他們說的一定是對的嗎?如果我們僅僅是看到內容的表層,卻從來不進行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必定只能人云亦云。沒有沒有自己的洞見的人,最終只會埋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圖片來源: 網絡)
作者: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