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的開銷應該全部由男士負責!」
「30歲前要結婚!」
「結婚前要先買樓!」
「希望婚後成為全職主婦!」
以上對話全部真人發聲,來自筆者身邊的女性朋友(應該只是一小撮人這樣想,不代表廣大姊妹)。很好奇其他國家的女性會有這些訴求嗎?於是找來法國、南韓、日本和馬來西亞的女性問問,順道請他們分享對香港女性的印象。
Mathilde Prot: 香港女性都很顧家
Mathilde來港工作已經6年,在法國時任職出版業,跟隨任職銀行的丈夫到香港工作。來港後曾經在法國工商總會任職,編輯了一本名為“How to settle in Hong Kong”的指南,成為法國人在港生活的盲公竹,及後在2013年秋天加入法國食品協會工作。說來有趣,他其實來自飲食世家:「祖父在法國知名的雪糕品牌工作,兄弟則經營餐廳,家中從來不缺美食。」在大學修讀商科的Mathilde曾經在倫敦等地實習,他認為香港是一個十分刺激和充滿機會的地方,對外國人也很友善。
同工不同酬
其實年輕女性在法國不易獲得工作機會,不說不知,原來法國仍然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同一個工作崗位,女性擔任的話薪水會低20-25%,這個情況雖然經過長久爭取但仍未成功達到同工同酬,最可惡的是不少政府官員或者在高位者覺得這很正常!」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也面對合約制、就職不穩定的問題,有時合約接合約,可以到30歲還沒有獲得長工:「對於年輕人的歸屬感、財務安排等等構成不良影響。」
在職媽媽法國難當
對女性來說,Mathilde直言香港的工作機會比法國多,因為有外傭幫忙:「我現時有3個子女而仍然可以擔任全職工作,在法國的話則不可能。在香港可以僱用外傭打理家務,在法國一則很昂貴,二則對傭工的工作時間也有嚴格限制。香港可以請家中長輩幫忙照顧小孩,但在法國不少長輩都住在偏遠的鄉間幫不上忙,因此有子女很多時代表要在事業方面作出犧牲,無論升遷或者產後復職都不容易。」
法男 vs 法女?No!
類似港男、港女的爭議,Mathilde表示在法國並不存在:「法國很多女性都是女性主義者,男女平等的概念根深蒂固。多數人不是特別對名牌奢侈品感興趣,大家都著重產品的質料、設計而非名氣。而且法國人對男女關係的看法比較多元化,不少人選擇同居甚至有了孩子也不結婚的。離婚率高(有說巴黎每兩對夫婦有一對離婚)的情況下,大家都追求經濟獨立。經濟情況不明朗,法國人都著重儲蓄,寧願投資物業而不是花錢在奢侈品上。」
法國置業同樣難
說起物業難以負擔,香港和法國的年輕人其實都面對同一個問題:「雖然不像香港般昂貴,但在巴黎、里昂等大城市置業同樣不易負擔。於是在法國結婚前置業從來不是壓力,只是大家自己的選擇,不少人租屋住。由於退休保障完善,也沒有老來無錢交租的擔憂。不過隨著人口老化,老年退休金的持續性也慢慢引起關注。」在Mathilde眼中,亞洲人關顧長者,孝順家中老人家的想法十分好,相對來說歐美的想法好像比較「自我」:「不過亞洲想法也構成一定壓力就是了。」
看重生育輕婚姻
相對婚姻,法國女性更關注生兒育女的時機。結婚與否愈來愈不重要,也沒有長輩關注這個問題,大家轉而關注何時生育:「多數女性在31歲左右首次生育,慢慢地如果去到35歲還未生就要被長輩關心了。」這種「生兒育女」的壓力只在女性身上,男性倒是任何時候都逍遙自在。法國女孩「被關心」婚姻/伴侶狀況的日子都在聖誕節:「到某階段就會期望你要帶男朋友回家,如果妹妹搶先結婚,當然就要被親朋好友關心了。」
Mathilde認為香港女性十分勤勞,但比起法國人內斂,不常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職場上這種情況更常見:「因此我常鼓勵同事們任何事都可以跟我說。」
Mathilde Prot:香港法國食品協會Agency Director
Text: Clarence Chan
Photo: Kwan and Ray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