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有得揀…你想點樣過中秋?

中秋佳節,傳統總期盼於這個節日人月兩團圓,但兩年的疫下生活,我們充分學會「月有陰晴圓缺」。不願坐困愁城,何不積極為留港渡過的節日增添多點意義,這個中秋一起回歸自然,放慢腳步,思考生活細節。

Text: 譚穎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摒棄無謂消費 精選你的無塑素月餅

中秋是相聚,月餅則象徵團圓,總得一嚐月餅的滋味,然而傳統的蓮蓉、蛋黃、五仁、豆沙等口味,不旦易吃膩,一個雙黃蓮蓉月,熱量等同 3 碗飯。近年捲起的素食和健身浪潮,這個中秋是個好機會一嚐以零豬油、零蛋黃、揀選由天然食材如豆蓉、紫薯、南瓜等製作的素食月餅,以素食過中秋,更能救地球。

去年有團體的調查就發現,本港每個家庭平均食剩 2.95 個月餅,推算全港食剩逾 294 萬個月餅,當中五成人會棄掉,即足足浪費了 163 萬個月餅。事實上,月餅保存期限一般只有數個月,吃不完的月餅,最終只能掉棄,造成浪費。隨著月餅從傳統走向新潮,每年推出新口味,月餅款式五花八門,不驚不覺越買越多,但我們都不禁要問,是否真的吃得完?要減少無謂的消費,改為向親友送禮券、果籃或心意卡代替,是更為窩心的做法。

月餅是否吃得完當然令人苦惱,但吃完月餅,還得煩惱一個個月餅盒要如何處置。近年月餅設計包裝層出不窮,除了傳統金屬盒外,更加入絹布、珠飾等浮誇裝飾,加上月餅盒內最少附有 10 多件包裝組件,包括盛載月餅的塑膠兜、包裝袋、分隔月餅膠格、膠刀等。這些包裝因衛生問題或回收價值低,多會淪為垃圾;而金屬餅盒雖可重用或回收,然而其回收價值並不高。回收總是消極的做法,更治本的是從源頭減廢。本港近年引入棵買月餅新意念,標榜無多餘包裝,大家可只買一、兩個散裝餅,沒有華麗包裝的視覺享受,或許更能品嚐月餅的真正滋味。

「走塑小隊」至今找到過千間走塑友善店舖。
今年的中秋外賣到會,走塑店舖是個好選擇。

親友相聚嗌到會 揀選「走塑」小店

月圓慶團圓,少不了和親朋好友相聚。疫情期間,食肆實施堂食限聚,大家或許會選擇在家中過節,不想下廚,外賣到會相信是不少人的選擇。但一餐外賣,會製造很多塑膠垃圾,只用一時的膠餐具,卻要花上過百年才能被分解。在選擇到會餐廳的時候,除了可以拒絕即棄餐具,亦可嘗試自備餐盒去購買。

綠色和平自 2018 年起,集合社區有心人士走訪各區,遍尋走塑有友善的店舖。目前已經蒐羅近千間走塑小店,包括願意完全淘汰即棄塑膠或提供走塑優惠的一級走塑商店,及不主動提供即棄塑膠或歡迎自備餐具或器皿購物的二級走塑店舖。中秋到會可以首選這些走塑小店,在歡聚同時,一同守護地球。

只用一時的膠餐具,卻要花上過百年才能被分解。

放下螢光棒 燃點綠色生活

除了佳節食品,螢光棒是中秋常見慶節物品。2017 年有調查指,每個家庭在中秋節平均丟棄 45 支螢光棒,數量相當驚人。螢光棒壽命只有數小時,卻對地球造成深遠的破壞。它不但用完即棄,螢光棒內一條細長玻璃管裝著的化學溶質,其成分含有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具低毒性,一旦泄漏被人體吸入或觸碰,可造成噁心、頭暈和麻痹,亦會污染土壤和水源。

微小的改變能為地球帶來大大裨益,讓我們由這個中秋開始,培養「走塑」習慣,愛護環境!


譚穎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