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金錢可以解決大部份的生活所需,例如洗衫。每次到洗衣店取回衣物之後,得到的那個白色大膠袋嗎?它完成了短暫的「歷史任務」後,是否就只能從此住在堆填區或葬身大海?升級再造(Upcycling)設計師張瑋晉(Kevin)平時在垃圾堆中尋找靈感,如被棄置的電飯煲內膽、牆紙甚至毫無特別的5公升膠樽。他能把這些「廢物」全部升級再造,變成實而不華的日常用品,如單車鈴、錢包和喇叭。升級再造有如化腐朽為神奇,將垃圾變成有用的新產品!最近,綠色和平與Kevin合辦「洗衣膠袋升級再造體驗展覽」,向洗衣店回收300個白色膠袋。透過Kevin的創作,這些膠袋變成一個2米高、5米長及4米闊的巨魚吹氣裝置。這條「膠巨魚」是非賣品,內部更經過精心設計和裝置,大眾走進去,可以得到一個全新的感觀體驗。
綠色和平製作「膠巨魚」?
香港每日有超過48億粒來自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的微塑膠進入大海(包括面部和身體清潔產品),卻因為微塑膠體積太細,難以察覺。透過巨膠魚充氣裝置,讓大家可以進入膠魚體內體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和用手去感受濕潤的微塑膠,也可在魚內以第一身角度了解和體驗魚體內的微塑膠是甚麼一回事。海洋生物其實都是微塑膠受害者,我們日復日、年復年化妝、洗面、使用磨砂清潔用品,牠們則日復日、年復年不自覺地吞食了微塑膠。你還記得海龜被膠飲管插進鼻孔嗎?看得見的塑膠傷害固然叫人心痛,而牠們體內看不見的微塑膠更不可忽視。無形的傷害最終會找上消費者的門口。
膠魚以外 愛心小畫家Brian
微塑膠每天無形地影響海洋,7歲的香港學生簡鏡倫(Brian)用繪畫為海洋和海洋生物發聲,嘗試喚起你對塑膠及微塑膠的關注。一張紙,一支筆將創意轉化為最真切的畫作去講塑膠的故事!
誰要為微塑膠負責?
事實上,並非只有磨砂產品含微塑膠。化妝品的情況更為嚴重。據綠色和平的調查發現,眼影、粉底、唇膏等化妝品都含有微塑膠,而其體積甚至比磨砂清潔產品更細小、更難清除。而更令人擔心的是,現時絕大部分品牌及零售商均未有承諾淘汰非沖洗性產品中的微塑膠。根據醫學?究,尺寸少於100納米的物質有可能被皮膚細胞吸收,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影響。
今年在9月,綠色和平於網上召集幾十名義工成為「微塑膠搜查隊」,走訪香港5大零售商:屈臣氏、萬寧、卡萊美、卓悅和莎莎。整理結果後,綠色和平發現219款產品含有微塑膠成份,而698的產品,成份標籤不明。令人詫異的,是一些標榜「有機」、「含初榨橄欖油」的身體清潔產品原來一樣含有微塑膠。香港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行業主要依賴入口零售,綠色和平認為清晰的產品標籤是零售商對消費者和環境負最基本的責任,清晰說出該產品是否含有微塑膠,讓消費者自己選擇。
其實消費者都要精明選購不含微塑膠的產品,閱讀產品標籤。如果標籤上印有塑膠如Nylon-6、Nylon-12、Polyethylen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及Polypropylene 就代表該產品含微塑膠,應避免購買。
零售商和消費者有得選擇嗎?
一個有良心的零售商,應從源頭入手,停止入口和售賣任何含有微塑膠的產品。綠色和平不是盲目要求一刀切,但是零售商又是否明白賺錢以外所引致的環境危機將會由所有香港人一起承擔?
Text >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