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公益,究竟意義何在?人生各種的際遇,總會令我們對此有不同的感悟。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
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人人掛在口邊的「四仔」- 屋仔、車仔、老婆/老公仔,BB仔,可說是成功的指標,樣樣皆得總算有點成就!可是在迂迴曲折的人生路上,緩急步伐交錯中,慢慢看到不同階段的風景而有所感悟時,每人選擇的路就可能變得很不一樣。
今天報刊記者Alex 提問了一個頗尖銳的問題:「公益活動是否只是商業機構業務計劃中的必然項目,你的參與是否發自內心而行?」
我想了一下,選擇和他分享幾個故事。
一個兒時耳熟能詳的故事,印象深刻。
有位年青人黎明時在海灘散步,看到有一個老人家彎著腰不停地拾起散在岸上的海星,然後把它們一顆一顆扔回海裡。 年青人覺得好奇,於是走上前問老伯所為何來?老人說 :「如不把海星扔回海裡,太陽出來後,它們就會死掉。」 年青人不以為然:「每天都有很多被沖上岸的海星,你能扔回海裡只不過數十顆,這不是白費心機嗎?」老人望著手中海星,然後說:「我至少改變了它的命運!」
一趟飛機旅程,開啟了新的視野。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日子,經常要出外公幹,忙得要命。某次飛美國途中,遇到惡劣天氣,飛機搖晃不定。機師說因在天空盤旋太久,燃料不夠而要改飛另一機場。自己雖沒有太大擔心,但腦裡突然飄過一個念頭—— 一旦無常、人去樓空、灰飛煙滅,縱有多顯赫的功名也是萬事休矣!那一刻,我知道這樣的生活真的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一次相遇,深淵響應。
六年多前在中國工作時,有機會參與公司在雲南的扶貧活動。走了大半天崎嶇的山路,終於來到一個偏僻的村子。放眼全是疏疏落落、殘舊破爛的房子。探訪的家庭六口,只靠種菜糊口,三歲的小兒子因長期缺乏營養而發育不健全。平常的食糧只是粟米及糠,整家一年可以吃到的肉,就只有那掛在櫥房內一條佈滿蒼蠅的小臘肉,還需待節慶才可享用。那刻,我看到真正的貧窮!我們離開時,屋主送上幾條乾癟的粟米,給我們在路上充飢。義工對我說,這是他們一家整天的食糧,晚上他們就要捱餓了。我怔住了,真正貧窮及渺小的原來是我們!他們樂意把自己僅有的、也是所有的都和別人分享,那份感動到今天仍然縈繞在我心頭。
Text: Ruthia Wong 王月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