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帶著兄妹倆走在我面前,小男孩抬起頭和他爸爸說話,不知道為甚麼卻惹怒了爸爸,這個男人開始訓斥小男孩。我都能感覺到他的話傷害了這個小男孩,這讓我心痛不已。但接下來的一幕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而且遠遠不能接受:當父親停止訓斥小男孩時,小男孩轉向他的妹妹並打了她。一想到這個小男孩,我就意識到,我自己以及周圍很多人也經常這樣做:某人讓我們生氣了,我們卻遷怒於其他人。有時候,我們的行動與這個小男孩如出一轍。某個經理剛被他的老闆訓斥了,轉過頭他就將怨氣發洩到手下員工身上。但更多時候,遷怒行為不會這麼明顯。當看到這個小男孩打他妹妹以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我是否也曾遷怒於別人?
1、識別事態。
觀察別人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審視自己則不然。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自己,就想想,最近幾天裡你的哪些言行對於面前的言行物件來說其實是不必要或者不恰當的?你的言行所指物件是不是錯誤了?
2、控制衝動。
一旦識破自己的花招,在你對錯誤的人說出錯誤的話之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說話衝動。方法之一就是要少說話,密切關注說話的衝動。如果你對員工生氣,不要馬上表現出憤怒,事先想想自己為甚麼會生氣。你感到不滿的原因是甚麼?如果是因為對你的同事失望,在你打算不理他之前要考慮一下,你為甚麼對他感到失望。難道是你的同事很危險?或者他讓你想起了某個離職的同事?我並不是鼓勵壓抑自己的感覺,不要假裝不生氣或不失望——壓抑憤怒對緩解憤怒沒有幫助,並且憤怒還會以其他方式爆發。相反,你要問自己生氣或失望的原因。這樣的發現意味著自由,它把你從本能中解放出來,允許你選擇更好的回應,從而產生更有效的關係。
3、結束惡性循環。
今天早上醒來時,我焦慮不已,因為我發現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我甚至感覺在開始做事之前就已經落後於他人。我倍感壓力,我怎麼讓自己置身於這種情形中呢?這時,我五歲的兒子丹尼爾走了進來,我馬上感到不自在,很想告訴他不要打擾我。
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個對他兒子大吼大叫的男人,那個被爸爸斥責之後轉而攻擊妹妹的男孩。我可不想有這樣的惡性循環,事實上,我不是對丹尼爾生氣,我只是自己很煩惱。因此,我深吸一口氣,給了丹尼爾一個微笑。惡性循環中止,我得到了甚麼獎勵?可以想像,當然是來自丹尼爾的擁抱、微笑、還有甜蜜的吻。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