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十字會蘇婉嫻:「人道工作只是舉手之勞」

紅十字會所秉持的是人道理念:保護生命、關懷傷困及維護尊嚴。和朋友說起我的工作時,總會提到「人道」二字,然而大家都會擺出一個嚴肅及迷惑的表情,覺得人道工作是很困難、甚至要付出性命的偉大行動,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年,「香港人道年獎」踏進十周年,正好藉此和大家分享,其實你和我一個出於自願、可能只是舉手之勞的付出,已經是實踐「人道」精神的起步。我們有50多位的人道年獎得主,他們的人道行為都是由一個尊重生命、關懷他人的心開始。
由2007年設立至今,不經不覺「香港人道年獎」已來到第十年。這個由香港紅十字會及香港電台聯合主辦的獎項,既為表揚一群在社會不同角落發揮人道精神的人士,亦希望透過得獎者的經歷和故事,令市民大眾可以更具體了解人道精神和行為。歷年來的得獎者均來自不同界別及階層,正顯示出人道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實踐出來的。施比受更有福
經常聽到得獎者說「幫人帶來的喜悅是無價的。」我相信這份喜悅會讓身邊的朋友家人感受到,亦會感染他人承傳下去。我記得今屆其中一位得獎者梁偉賢(Walter Leung)說過「人道服務不限於提供物質支援,更需要關顧傷困者的心靈。」Walter本身是一名資深護士,2008年起成為香港紅十字會的醫護義工。剛認識他時,他給我的印象是較為沉默寡言。有次飯局剛巧他坐在我身旁,他和我傾談的第一句就是「我怎樣才可以參與更多海外人道救援工作……」外表斯文的他竟然有志到海外參與賑災,令我敬佩。他近年曾多次遠赴不同國家參與人道救援工作,當中包括菲律賓風災、尼泊爾地震,以及到西非參與關於伊波拉病毒的社區工作。今年10月舉行「香港人道年獎」頒獎禮時,Walter便因為要到孟加拉參與賑災工作,需要家人代為領獎。在其中一次人道救援任務,他建議在災區設立小小的Quiet Room(安靜房),給逝世的人和家人一個寧靜的空間,互相好好道別,讓在生者可以釋懷。他對死者及家人的尊重及體貼,實在令人感動。他由心出發的人道行為更感染了身邊的同事,一同加入義工行列。雖然我們不一定可以和Walter一樣跑到災區,但他很好地示範了用自己的專業,以及由心出發實踐人道理念。「易」不容辭的人道工作
曾有朋友跟我說「人道」精神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因為自己不是醫生護士,又不是有錢人,怎可以伸手助人?我衷心希望「人道年獎」當中的真人真事可以讓大家知道人道精神其實可以很「貼地」,最重要是帶著以尊重生命的態度來關懷他人為出發點。就像本屆得獎人之一的建築師王建明,他使用自己的專業組織了來自不同背景的義工,2012年成立改善社區的慈善團體,在多個發展中國家籌劃建造「參與式校舍」工作,讓當地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建校工作。此外,今屆「香港人道新力量」得主、20歲的蕭凱恩本身是失明人士,但她沒有因為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反而勇於幫助他人,2014年到河南「愛滋村」探訪,教導當地孤兒音樂和英文,在她的能力範圍內以「人道」之心服務他人。以往亦有得獎者多年來風雨不改探訪沒有人探望的囚犯、為臨終病人理髮等,這都是有心就能做到的事。
「人道‧人人做」,希望大家以尊重生命的態度幫助有需要的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Text: 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 蘇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