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和平 李逸燊:「學懂斷捨離 重整人生」

想重整自己的人生?學會「執屋」就可以。我們平常想像的「執屋」,只是移動、收納物件,將東西分類後再整理,純粹在把家中的雜物變得整齊,但真正的執屋並不是這樣。曾上門為近半百港人執屋的雜物諮詢師譚頴橙(阿橙)指,真正的執屋是屋主從整理的過程中反思購物習慣,學懂「斷、捨、離」,區分想要和需要,捨棄佔據你心理和實體空間的無用之物,重塑自我風格最後實踐更快樂、輕鬆的減法生活。
何謂「執屋」?
學會執屋的生活是怎樣的?你會住在一個沒有多餘雜物的家;你所有的心力、時間、金錢都只會放在對的人、事、物上。實踐以下四個家居整理術,你都能執出好生活!
1. 學懂「斷、捨、離」要訣
阿橙認為,物件盛載回憶和感情,不捨得丟棄是人之常情。然而,當你有過多紀念性物品時,它們就會佔用過多的空間,亦需要大量心力整理。她留意到港人喜歡收藏雜誌、書、獎杯、玩具等紀念品,卻甚少會看或再用這些紀念品。「屋主應該問自己會不會再看或再用這些紀念品,如果不會,可考慮幫它們拍照再轉贈他人或回收,騰出空間。」

當她幫客人執衣櫃時,亦發現客人通常因為衣服很新、很貴或有紀念價值而不捨得丟棄,把不適合自己的衣物囤積在家,「你幾時穿過這件衣服?有沒有類似的衣服?會不會再穿?會不會穿這件衣服到中環與朋友吃飯?」面對阿橙一針見血的問題,客人開始明白自己對「身外物」過份執着。
2. 執屋不能一步登天
「現實點!雜物滿屋的情況根本不能於一次執屋便解決。」阿橙建議訂立可行的執屋目標,例如一個抽屜、一個書架,讓自己慢慢實踐斷捨離,每次完成小目標後所得到的滿足感,有助日後持之以恆地執屋,養成習慣,將滿屋雜物逐處擊破。

3. 遵守「七、五、一」法則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美術展掛牆的畫會這麽美?除了藝術品本身的魅力,原來留白也是一門藝術,讓人懷有更歡愉舒適的心情欣賞事物。阿橙建議衣櫃和抽屜限放七成滿、儲物架放五成滿、陳列架僅放一成滿。「衣櫃及和抽屜櫃空出三成空間,會讓你有想整理的好心情,也更願意使用當中的物品。」堆滿物品的儲物架不但沒有美感,還大大增加重新整理儲物架的難度。雖然我們住的屋沒有美術館那麼大,但無論在多小的空間裡,只要我們減少物品,都能佈置出舒適的的家。
4. 掌握自己所擁有的
「又是白色襯衫?你起碼有5、6件類似的白色襯衫。」這是阿橙在執屋常遇到的情況。「在香港購物實在是太方便家樓下是商場、網購又盛行、衣櫃太滿令自己忘記已有的款式,所以不知不覺地過度消費,買下很多本來就擁有的東西,造成浪費。」我們除了要反思消費模式之外,更應清楚掌握自己所擁有物品,購買真正有需要的物品,避免以上情況。

香港人常將物質與快樂聯繫,認為消費就能帶來快樂。綠色和平年初發佈的《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發現香港人想越買越快樂,卻越買越寂寞,超過七成人購物消費後感到滿足及刺激,但六成人認為這些興奮及滿足感只能維持少於一天,更有超過三成人表示在消費後覺得更空虛,形成「購物、空虛、再購物」的惡性循環。不斷消費,空間有限的家囤積越來越多的物件,最終導致雜物滿屋,令人心煩意亂。
日本斷捨離大師山下英子將我們的家比喻為「只有水不斷流入卻沒有水流出的水池」。如果我們不斷購買不需要的物品,又不把家裏的物品處理,「水池」就會愈來愈多水,生活空間變得擁擠,令我們不開心、不舒暢。我們在學會如何清理水池中的淤泥時,必須嚴選流入水池的水--在整理的過程中學懂捨與得,分清想要和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購物習慣,減少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綠色和平下半年將舉辦一連串「執屋」和「重修舊好」的體驗活動,邀請大家一起學習執屋秘笈,將心力、時間、金錢放在對的人、事、物上。

就從今天起,努力實踐減法生活,迎接加法人生吧!

Text: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李逸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