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陷阱,又稱為馬爾薩斯災難,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大體意思——在一個環境當中,人太多了,多餘的人就會被以各種方式消滅掉。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學預言,而且適用於職場。在職場中,人太多了,多餘的人也會被以各種方式出局。
問題是,誰才是多餘的那個人?又會以甚麼方式出局?
01
誰是多餘的人?
往往,多餘不多餘,取決於職場環境的Capacity(容量)以及Game rule(遊戲規則)。
職場容量——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職場環境可以承載的人員總量。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成本利潤計算方法,都瞭解自己能養活多少人,以及適合養甚麼樣的人,如果超過閾值,自然需要去精簡隊伍,也就產生了一些「多餘的人」。
遊戲規則——就是一個職場環境的生存升遷之道。
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就是「多餘的人」,總是遲早會被淘汰。遊戲規則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也有很多負面的潛規則——比如搞關係是很多企業的潛規則,你不搞關係,也許在這個環境裏就存活不下去。當然,能從一個重視潛規則的火坑裏跳出來,也是好事情。
02
會以甚麼樣的方式出局?
出局的方式,可能很正常,也可能匪夷所思。
1. 因為能力不匹配職場要求,而被出局。時代在變更,當下無論你有多少關係,最終還是拼能力。
2. 因為不遵守遊戲規則,而被出局。
很可能壓根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走的,因為HR或者老闆會採用其他更「體面」的出局理由。
3. 因為不喜歡遊戲規則,而主動出局。
也有很多人不願意順從某個遊戲規則,選擇主動走。
4. 因為得罪人了,而被出局。
其實得罪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你都不知道咋得罪的,結果莫名其妙就出局了……
5. 因為技術變更而變得無用武之地,而被出局。
AI等新技術的發展,遲早會淘汰一部分人力。所以,有時你遇到服務態度超級差的人,也會不由自主的擔心:姑娘/小夥,也許這個崗位以後就是機器人了,你這個態度,該怎麼辦?
03
如何預防「馬爾薩斯陷阱」?
1.能力始終是第一位的。所謂「能力」,是能更為主動的創造價值。
工作越久,就越會發現——職場中人與人的區別,就在於「主動不主動」。
• 主動去總結和複盤自己的工作,找到關鍵問題,總結規律;
• 主動去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不是事事都問領導;
• 主動去和相關同事和領導去溝通;
很多老實人,都不太擅長這個,直到角色變化,才意識到,領導其實最怕的是,不找他溝通的小夥伴,因為他無法知道小夥伴在做甚麼,就會有不安全感……所以萬事要主動溝通哦!
• 主動去發現業務與組織上的其他問題,哪怕非自己業務範疇,也可以主動提出建議;
當然這要小心,不要故意越權,不要為了挑刺而挑刺,而是真心實意想要解決問題,且確信自己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有一定把握的。
2.懂得遊戲規則,並願意去遵守,是第二位重要的。
在職場中一不舒適就跳槽,跳著跳著,就發現,好像哪個環境都不太舒服,反而跳槽的感覺最舒服——但代價就是:應聘公司的HR要猶豫了,誰敢要一個頻繁跳槽的候選人呢?
身在職場,哪有總是順風順水的環境和規則?
只要不影響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目標,就儘量要包容和適應環境規則——但最怕的就是,壓根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甚麼,又無法向某個職場環境妥協。
3.儘量不要得罪人,這是第三位。
不僅儘量避免得罪公司內部人,也要對外部公司的人儘量和善。總之,圈子很小,世界很小,保不准到哪兒又碰到了。然而,有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別人,還照樣張揚跋扈,洋洋得意。有人根本不願提升自己的能力,只一門心思耍小聰明,想靠諂媚老闆而獲益。有人總是抱怨天抱怨地抱怨職場環境,不願意融入團隊,負能量爆棚。往往,這些職場人,直到出局的一刻,都還懵懂無知,百般委屈。
資料來源:《麥青雜文鋪》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