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是為了賺錢,別和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工作。」
這句話,不知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員工辭職的主要原因無非是:錢少事多離家遠,位低權輕責任重。以上幾點說的都對,但若套用在我一個朋友身上卻不適用,因為促使他萌生辭職想法的,本質上是價值感的缺失。可惜的是,當我問及「究竟甚麼是你所愛」時,他只是低頭沉默,久久回答不上來……
由此可見,工作的意義猶如愛情,兩者無分對錯。所謂的價值感,不過是你對其所賦予的認知。
職場中最痛苦的狀態莫過於「萬死不辭」
工作的意義無非大小,辭職的藉口卻有高低。比如,我曾流覽過一個名為「辭職俱樂部」的豆瓣小組,裏面有20多萬人同時表達了「想辭職」的意願,其中大多數都在埋怨上司的摳門、同事的狡詐、客戶的難纏……然而很少有人將「辭職」落實到了行動上。於是乎,我給這類人起了個外號,叫「萬死不辭」。顧名思義,就是說你寧願每天被氣死一萬次,卻仍然不敢辭職。其實,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因為不敢辭職的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這個人沒得選擇。依我看來,倘若你能將工作賦予意義,或是機會的誘惑足夠大,那就一定不會出現不敢辭職的狀態。
這就如同經濟學中一個常用的術語,即「鱷魚效應」。工作中我們或許會遇到不喜歡的人、難解決的問題,它們就像一條鱷魚,咬住我們死死不放。解決的辦法很簡單,相比留戀自己被咬住的那只腳,不如狠狠地砍掉它,以免自己在未來被生吞活剝。畢竟,那些你所在上一家公司遺留的問題,必然會在未來的某段工作經歷中再次呈現。這其中,就包括了「最高級」的職場困局,也就是「工作的意義」。
比賺多少錢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基因
說了那麼多,既然「意義」對於工作而言如此重要,到底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尋找到工作的意義呢?答案就是「心流」(flow)。
所謂「心流」這個詞,是由心理學家米哈裏創造的,其意思是指當你完全投入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時,會全神貫注地享受其中並伴隨著的一種高峰狀態。
這就像工作中我們時常會說一個人做事很「燃」,跟打了雞血一樣。其具體表現,就是當你投入到一種自我的角色時,會自然遮罩兩種外界干擾:一是「外在評判」,二是「時間感」。我們時常會說,企業的人才經營之道,就是要把「對」的人放在「適合」的崗位上。管理者和專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屬性。管理是和人打交道,專家是和事打交道。
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能做管理者的苗子,未必專業能力要強,他需要的是八面玲瓏、瞭解人性。而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最重要的不是「會來事兒」,而是他對一件事情的鑽營是否有足夠的耐性。因此,職場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想要甚麼」,而是你「適合甚麼」。倘若你把自己的「天賦」放到了錯誤的位置上,結果就會發現人生處處都是「坑」。一個良好的公司管理機制,往往都會把人才分門別類,即把真正的人才分為管理崗與技術崗,為的就是「用對人、做對事」。
所以,當你的工作失去了意義時,不如冷靜的問自己:目前的工作,到底是否符合你的「基因」。如果不是,我想你或許可以回憶下,從過往的經歷中,有哪件事能夠讓你集中精力、忘卻時間、忽略外在的聲音,並時不時體會到莫大的成就感。
資料來源:《墨多先生》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