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總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說話做事恰到好處,讓人如沐春風。
他們常常會在旁人需要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又不會強制干預對方的決定;
聊天時,他們會注意把握談話的尺度和界限,不過度傾訴自己,也不過分探問別人的隱私。
這樣的人,仿佛一縷清風般的存在,人們習慣稱他們為「情商高」。
高EQ的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他們恰到好處的行事風格。
這種風格,就是一種分寸感。
一
懂得分寸感,關係才能長久
有分寸感的第一步,是要有界限的意識,要懂得和外界劃清界限。
《歡樂頌》裏的樊勝美,即使家人已經明擺著要喝光她的血,她依舊覺得自己應該為這個家付出。
這樣的付出,一定不是愛,只能是自我傷害。
同樣的界限不清,還有一種情況是沒能表明自己的界限。
關係想要長久,第一步就是要「分清你我」。
談錢之所以傷感情,其實是忘了在談錢的時候,跟對方明確自己的界限。事先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線是甚麼,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二
明確界限感,生活更輕鬆
對金錢界限不清,會損傷兩個人的關係,而對情緒界限不清,則會傷到自己。
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自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做一個快樂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忽略自己的情緒,過度關注別人的情緒,雖然是好心,但是的確沒必要。
每個人都是自己情緒的第一負責人。如果朋友處理不好需要幫助,自然會發出求助,這個時候你再幫忙,才是熟不逾矩。
放下對自己無形的綁架,你只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讓自己開心更重要。
三
生活中令人討厭的人,往往缺乏分寸感
一面之緣的朋友,總是自顧自地跟你分享她的生活,你以為她想跟你交朋友。結果,對於你的回復或者分享,她只是簡單的一句「呵呵」就結束聊天。
總喜歡沒完沒了地打探自己家裏的情況,讓人避之不及。
不知道是因為不長腦子,還是太過欠揍,總是有人能靠一張破嘴,就能讓人分分鐘想錘爆她的狗頭。
其實,這些人之所以令人討厭,是他們缺乏分寸感。
因為缺乏分寸感,他們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喜歡過度傾訴自己,沒有明確的界限感,喜歡過度探問別人的隱私……
這樣的朋友,讓人只想翻個天大的白眼,然後默默絕交。
四
分寸感不是冷漠,
而是用更恰當的方式去關心
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回味良久:所謂偉大的友誼,不是事無巨細地參與對方的生活,而是在惺惺相惜中,保持和而不同。
過滿則溢,那些長久的關係都自帶分寸感。分寸感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尺度,教我們思考,如何以更舒服的方式關心別人。
所以,想成為有分寸感的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不過度傾訴自己
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一點糟心的事就四處嘮叨,除了給人留下「沒素質沒涵養」的印象,沒有一點好處。
2. 不過度探問別人隱私
喜歡探問別人隱私,也許是出於對朋友的關心。但是沒有人喜歡自己的私事暴露在空氣中,己所不欲,又豈能施加於人?
3. 不強行干預別人的選擇、凡事不強求
朋友徵求我們的建議時,我們可以給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但是不要強行要求朋友做決定。朋友是事情的當事人,她有權利為自己自由選擇。
資料來源:《簡易心理學》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