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出了問題,職場出現十大病——摸魚成性、抑鬱成疾、過勞成癮、自殺成真、接鍋成仁、合群成精、妄想成災、幻聽成謎、嗜會成癡、多動成名,環環相扣,卻無十大解藥,在《隔間》一書中,這樣的病人被稱為格子間動物。
病症六:合群成精
太過於強調職場人際關係是種病。
職場並非交友頻道,而是一個各司其職、各施所長、協同合作的平臺。私人關係好,只是幹好工作的要素之一,把個人情感帶到工作裏本就不職業,但偏偏就有人混淆。
要知道,職場存在著文案和設計、領導和下屬、競爭的同事、甲方和乙方等諸多天敵,哪容得下你過家家般的孩童脾氣。
此外,能力平庸又喜歡做老好人的「小白兔員工」受到越來越多的警惕。「小白兔員工」紮堆,會讓公司陷入創造力和進取心的雙重停滯。能力強、個性足、不那麼合群的人會憤而選擇離開,剩下一堆假合群的「小白兔」抱團取暖——或者叫抱團沉淪。
病症七:妄想成災
很多人因為工作不順、升遷困難、同事關係差,天天懷疑被人算計、遭到不公壓迫,強烈的不安定感讓人無法安心於工作,捲入無效社交和自我懷疑之中,過得緊張兮兮,惶恐不堪,這是自閉型幻想。
另一種情況,則是「為甚麼這件事不經過我的同意,為甚麼這個工作不讓我參與,為甚麼不問我意見,為甚麼可以動我的蛋糕」……對任何事情都持居高臨下的批判意見,對任何忽略都充滿怨念,這是自大型妄想。
病症八:幻聽成謎
微信每次響起都覺得是催活兒,電話每次響起都覺得是甲方追殺。
24小時待機的不只是手機,還有人。當工作無限制地滲入生活,當本該有的邊界感被過度工作打破,原本涇渭分明的忙碌與快樂,慢慢成為一團混沌和無盡焦慮。
日常的工作內容是致幻的要素。幻聽的心態,一種是要求明確,卻懶得執行,怕被催;一種是要求模糊,不知道如何執行,怕被問思路和進展。成為職場一大惡性循環。
病症九:嗜會成癡
用會議集中人頭,用PPT集中思路,用烏泱烏泱的人刷存在感,用數十頁PPT來闡述一件簡單的事情,最後既無法形成價值,又難以展開行動,舉輕若重,徒勞無功。
開會最可怕的,是決策會開成了討論會,遲遲無法下定論;討論會開成了茶話會,往往回不到正題。同理,做PPT最可怕的是無法提煉中心,導致PPT做成了閱讀理解和視力檢查。
有效資訊被無效資訊淹沒,高效流程被低效形式擊潰……
病症十:多動成名
跳槽成性是當代職場人士的常見病症,這倒不完全因為見異思遷和抗壓不力,而是因為當代職場有一條「刷大案子—反復跳槽—抬高身價」的升級路徑, 秉持「多動一動,在這個混亂的市場中或許真能一舉成名」的病態思維,人與企業相互哄抬,相互成就,共造了一個浮躁又落差巨大的職場生態。
資料來源:《金融老編輯》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