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產片壇很熱鬧,繼《樹大招風》和《一念無明》後,《29+1》和《春嬌救志明》都緊接著陸續上映,還有一齣較少人談論,卻又靜悄悄地突破了600萬票房的《救殭清道夫》。其實殭屍片是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熱門片種,不過自從殭屍片殿堂級演員「殭屍道長」九叔林正英離世後,殭屍片被其他片種如賭博片和武俠片取代,漸漸減產。
直至3年前,麥浚龍撈過界拍電影,就選擇了殭屍片。而《殭屍》請來林正英徒弟錢小豪、殭屍片資深演員陳友擔正,還有影后鮑起靜、惠英紅等,重現了港產殭屍片熱潮,電影獲累積票房達1700多萬。同年上映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當中的殭屍情節亦令人印象深刻,累積票房更達2100多萬。而今年《救殭清道夫》成績也不俗,可見「殭屍」其實是香港電影不死的靈魂題材,大眾往往禁不住入場支持。

殭屍在電影中都是由死人變成,代表了人死亡後的延伸狀態,換言之就是不死,以另一個方式活下去。這種精神象徵的正是香港人。從前的獅子山精神就是肯搏肯捱,背負「總有出頭天」的不死信念。而今時今日,雖然很多政治運動都徒勞無功,社會問題亦不能一時三刻解決,不過依然有一班香港人,默默堅持自己的夢想,在小店、小舞台、小工作室中努力拼搏。殭屍是死亡的對手,面對香港這個dying city的瀕臨死亡,香港人只能當上殭屍的一分子,以殭屍的智慧和頑強的生命力繼續掙扎求存。
「殭屍」反映香港社會現實
八、九十年的殭屍片都以喜劇為主,如經典的《殭屍家族》、《屍家重地》、《一眉道人》等等。不過近年的《殭屍》既將昔日殭屍片的情懷帶上大銀幕,同時一併連帶悲傷的情感。的確,要反映香港的近況,喜劇就難以拍出來,反而表達社會問題和人性陰暗面會來得更真實。近年的殭屍片可以說是昇華了,既保留大家珍而重之的香港情懷,亦新增香港人當下生活的點點愁緒。

外國電影《生化危機》、《屍殺列車》等都大收旺場,不過很多人吃過外國菜,都依然會繼續品嘗香港味。港產片中的殭屍,與西片中的喪屍完全不一樣,所講的不單是外貌、行為、性格,最重要的是情感。喪屍沒有思考的能力,沒有個性,只為生存而不斷尋找鮮肉;殭屍雖然都對活人的血虎視眈眈,但很多殭屍都保留了人的意識,如《救殭清道夫》就演繹了人殭戀。香港人會喜歡殭屍電影,或許就是因為當中的那份情。
Text: Tiffany Fung
Edit: Joey Chen
Photo: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