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 2017-何靜瑩

[embedyt]https://youtu.be/YVSD9sg-6P8[/embedyt]

看罷何靜瑩(Ada Ho)的履歷,實在難以界定她從事的行業是甚麼:曾多年任職跨國企業,繼而開設工廠、策劃音樂劇培訓、擔任電影監製,及至去年正式涉足網絡界,創立「線上-線下」交流平台Paxxioneer。Ada的瓣數之多,不禁令人生出疑問:「你所涉獵的行業,類型如此廣泛,每次開展新的企劃,不就等如由零開始?」

將資源化作生命
Ada卻不認為如此,她解釋:「外人也許覺得是由零開始,其實不過是在同一個基礎上蘊釀建立,那就是management (管理)。對我來說,投入不同行業猶如利用不同工具,助我達到一開始定下來的目標。例如開工廠就是為了協助一班低學歷中年人士創造就業,但關鍵在於懂得管理,甚至需要抱有一份創業精神。」創業精神的主要含義是創新,也就是創業者通過創新的手段,將資源更有效地利用,為市場創造出新的價值。Ada續道:「我明白自己並非通天曉,但懂得整合資源,能以創業者的身份將資源化成生命。」

她坦言,在2009年成立毛衣廠時,確是有由零開始的感覺,「大學畢業後便進入跨國企業任職,當決定放棄高薪厚職開工廠,管理一班藍領工友,那挑戰實在太大。」

及後創辦非牟利機構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推動品格教育,幫助來自基層或欠缺機會的青少年培養自信與團隊精神,Ada也是抱著同一份創業精神去實踐、經營。「那時候,我唯一最明確的目標,是要幫一班書讀得不好的青少年,但從何入手?我很有興趣作出新嘗試,就想到不如搞音樂劇培訓和表演,因為當中對紀律有一定的要求,但除此以外,我還想通過訓練為這些年青人提供品格教育。學校老師都深信教育是他們的專業,然而,在今時今日的教育制度下,他們已變成教書機器,忘記了教育的本質。但對創業家而言,願景和使命是固定不變的,只有執行的方法和策略存在彈性。我並不是劇場專才,但我有睇音樂劇的經驗,自5歲開始便學鋼琴,只要動員不同的人力和資源,便能創造全新的生命。」進入少林寺學藝
在轉型成為「創業家」前,Ada曾有逾10年時間在多間跨國企業任職,亦深明香港的文化價值觀:要不斷努力向上爬,幾多歲升職,幾多歲當上CEO,「事實上,當我25歲自立時已經搬上了半山,我亦覺得我將會愈搬愈高,這就是從小被灌輸的企業家生活。然而,當我靜下來跟自己對話,就會想:如果就這樣過一世,生命未免太微不足道了,我希望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具份量的。」

不能否認,那十多年的漂亮工作履歷,就如同進入了少林寺學藝,「因為只有在這些跨國企業工作,即使只是其中一粒螺絲,但每日都被何謂best practice耳濡目染,是相當重要的訓練。所以儘管我無法享受幫有錢人搵更多錢的感覺,但我目標明確,我要在企業世界不斷吸收,只有裝備好自己,才能為世界作出貢獻,走更具份量的一條人生路。」

離開企業世界,從事跟貢獻社會有關的工作,Ada花了接近10年的時間證明,原來是可以用從商的手法搞社會企業,「做生意跟社會福利,其實兩者並不完全對立,像我開毛衣廠,是較偏向商業的;而監製音樂劇和電影,則稍為偏向NGO的模式。然而這些crossover,要駕馭得好,一點也不容易,你要放低一些,懂得變通,要具創意,更要懂得將企業世界中的best practice思維靈活運用到社會扶持的層面上。

「就舉我監製的電影《爭氣》為例:我對電影算是零認識,我跟當時的導演說,我要拍在香港市場極其小眾的紀錄片,但我想以商業手法推廣宣傳,所以要拍80分鐘以上的長片,要在戲院放映,否則就算獲獎無數,觸及的觀眾太少便代表零影響力。當時導演表示要達到這目標非要更多資金不可;我只回了一句:告訴我,是否可行?只要是可行,才考慮下一步怎樣走。況且,我總是抱著一個信念:試過,失敗了,又如何!最緊要自己先有一團火,便能情理兼備的燃起別人的那團火。結果,劉德華也大讚這套戲,樂意成為電影的發行商之一。」

Ada坦言,在不同時候做甚麼事,是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促成,「7年前我已有拍攝紀錄片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想拍的題材,直至搞音樂劇的時候,我看到當中的社會意義,便決定將想法實現。但前提是,你要很open minded,而創業家正正就是心態最開放的人,只要抓緊願景和使命,只要不違背商業道德和願景,everything is possible。」中學創造了我
她繼而透露:「我有一個夢,從來不敢跟人講,亦可能有生之年都只埋藏心中,現在覺得距離實現遙遙無期。」這個夢是如何成型的?Ada則很樂意分享:「很多人問過我,是哪間大學造就你?但其實是我的母校協恩中學,因為認識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是在這裡學到的。還記得中三以前,我只關心自己的考試成績。」直至16歲,Ada形容是開竅的一年,「來自英國的英語老師,對我影響相當大,他從來不跟教學大綱教書,要我們每星期作文一篇,全是有關生命意義的題目,又給我們閱讀柏拉圖的作品,我最愛就是上他的課。而16歲那年我正式決志成為基督徒,從那時起便開始計劃將來最希望做的工作,不能單單只是幫人,而是能創造社會價值的,這可說是我生存的最大目標,令生命變得別具意義。」

Ada很了解自己是那種不能停下來的人,當音樂劇和電影項目在2014年接近完成之際,她開始感到迷茫:「怎算好?下個venture應該做甚麼?幸而,我的一位主要投資者提醒了我:start from where your passion comes from,但究竟我的熱情在哪裡?多年來開廠搞教育,我似乎已經忘了自己原來的激情。他繼續引導我:你不是很愛旅行嗎?你亦是時候進入科網世界了。多得他的提示,我總算一點點由一條已失去知覺的鹹魚復甦過來,並花了年多的時間籌劃,到去年終於創立了Paxxioneer,一個線上──線下的平台,夢想將全球各地充滿『激情』的有心人、專家、學者、實踐夢想者連線,為好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擴闊眼界,指點迷津。」

Ada說:「我沒有想過要當作家,要當商人,要當社企創業者,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地發生,也許,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