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旭茉JESSICA》Women of Excellence 2017-梅詩華

香港最缺空間,年青建築師梅詩華(Sarah Mui)的工作是在這狹隘的大城市中開墾空間,之前更憑一個改建石硤尾街市的計劃勇奪香港建築師學會2015年青年建築師獎。訪問當日我們來到尖沙嘴Attitude on Granville,一個她公司有份參與設計的酒店項目。甫見面就侃侃介紹其背景和他們所負責的部分,神情流露無比熱誠──空間可以由四幅牆隨便界定,但Sarah在建構的,是更遠大的想像。

實現少時夢想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Sarah對建築的興趣始於高中,之後考入中大建築系,於實習年間受上司的鼓勵下,負笈英國深造碩士。從實習到正式入行,她所選擇工作的公司規模都較細小,但接觸到的項目都是較有趣:「畢業後我加入了一間以香港項目為主的公司,當中包括學校和主題樂園。一年後我回到當年實習的公司,在那裡我處理的項目很多元化,上司讓我主力跟進內地當時很流行的城市綜合體,如結合大型商場、辦公大樓和酒店的杭州城西銀泰城;與此同時我也有負責香港的項目,像是設計新生精神康復會的咖啡室。」

工作了數年後,繁重職務和冗長工時換來跟家人的關係漸趨不和,Sarah把心一橫決定辭職,本想好好休養生息。怎料不出一個月便開始技癢,恰巧有朋友找她為三聯書局設計書展攤位,想不到這次經驗確立她創業的念頭。「建築師其中一個職責是『溝通』,我發現自己很喜歡認識客人,幫助他們摸索心儀的東西並將之實踐,書展的合作經驗正正是我夢寐的模式,於是開始有創業的構思。」趁30而立,她把握年輕的本錢,跟同為建築師的先生於2014年合力創辦自己的工作室。「過程也有考慮過不少矛盾,例如與家人共處的關係、對自己設計的信心、公司的目標方向等。我慶幸最終自己都能一一跨過這些掙扎。」把握創業契機
成立公司以來,Sarah的事業路愈見順利,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2015年青年建築師獎。「獲獎真的令我感到榮幸和鼓舞。這個獎是基於一個年度的設計比賽,當年比賽的題目是長者社區中心,很多參賽者選擇從零開始描畫設計,但我逆流而行,提倡改建石硤尾街市,重新設計和開放更多社區空間;其實社區要發展,毋須動輒把所有東西都拆掉。」她的設計還帶出一項重要社會議題──建築保育。「政府近年對保育的取態其實沒怎改變,但民間的意識明顯提高了很多,以近年北角皇都戲院為例,相關討論也甚為熱烈。於我而言,這是好事,因為我從不認為建築師和大眾的關係是由上而下,反之雙方是相輔相成:大眾的需要和認知是可以促進建築師的設計。」

他們工作室的特色,其中一樣是跟其他單位的開放合作。「事實上我們創業時,其中一項想達到的願景是與不同公司成為共同設計的夥伴,仿效知名英國建築團隊Assemble。與不同範疇的精英緊密合作,成果能帶來較大的影響。我們現身處的Attitude on Granville便是與舊公司攜手創造的心血結晶,客人構想透過繽紛的插畫帶起簡約房間的活力,於是他們便專注室內設計,由我們負責插畫和挑選放置酒店四周的藝術品。這項目特別難忘,原因是隊友們都是一群滿懷熱誠的朋友。」以建築影響民生
歸根究柢,Sarah十分相信建築的力量。「我自小在屋邨長大,經常在屋邨的不同地方鑽,因此明白與空間互動是甚麼回事。北京三里屯是舊公司一個很成功的項目,本來該區滿佈混雜的舊樓,住了很多居民,發展時選擇走開放城市的路向,將商業廣場融入每條橫街上。結果這些廣場聚滿了很多市民在休憩,地方朝氣再現,說明好的建築方案是可以凝聚和改變社區。」

他們公司除了建築項目,有時亦會策劃截然不同的東西,像設計香港老建築造型的曲奇餅。「空間的教育亦是我們致力推動的理念,我們希望大眾會欣賞和熱愛香港的建築;然而很多香港人對建築的理解仍止於其實體範圍,漠視了它也是生活載體的可能。作為建築師,作為連接者,我們希望大眾可以提高介入空間的主體性。」她以溫婉聲線道出鏗鏘理想。

追尋生活與工作的熱情
與先生以夫妻檔開公司,尤幸二人彼此有無比信任,以及多年來並肩建立出的默契,隨時互補不足。談及身邊這位拍檔,Sarah笑說:「我們現在都努力學習相處間的平衡,儘量在家裡不提公事,定時一起運動,給大家喘息的空間。」她又坦言自己做不到work life balance,但對此卻不以為然。「在舊公司有位前輩快70歲但仍繼續上班,他說所謂平衡並非將時間平均分配,而該按熱情而走。這刻我對工作的熱忱仍然濃厚,即使在工餘時我都喜歡在咖啡室觀察和速畫社區和人們,但當然家庭亦很重要,閒時我常抽時間回家吃飯,爭取機會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