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斐美也子(Miyako)在港擔任獨立寫作人已經十年,為Cathay Pacific Japan、Figaro等雜誌定期撰寫專欄文章,另外也會為其他日本傳媒在香港的採訪或拍攝擔任籌備和聯繫。來港之前他曾經擔任Nikkei Woman雜誌的編輯,不過說來有趣,他投身傳媒之前曾經擔任系統工程師,並曾在紐約和倫敦等多地工作多年。
甲斐美也子:最喜歡香港女性說話直接
當然就算同樣是傳媒工作,Miyako在港在日的工作性質都頗為不同:「日本傳媒對香港的餐飲最感興趣,於是現時寫得最多就是飲食場所的消息和評論,在Nikkei Woman時則有比較多人物訪問的機會,而影樓攝影的工作也令我十分懷念。不過有機會把香港介紹給日本讀者也是令我開心的事,不少日本傳媒對香港未必很了解,印象可能來自中國內地或者台灣,他們來香港之後大表驚訝。」
職場愈趨男女平等 職權騷擾仍嚴重
Miyako認為香港男性體貼和友善,相對來說日本男性比較大男人,但是現時日本職場已經比前男女平等:「男女基本同工同酬,女性為同事清潔、倒茶等的情況已經不常見,或者會請專責的茶水、清潔員工負責。近年女性婚後繼續工作的比例不斷上升,職場性別平等比前大為改善。去年發生電通年輕女員工長期超長時間工作後自殺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或會令社會更留意職場健康、職權騷擾等問題,尤其女性在辦公室的生存環境。」
經濟低迷消費反變務實
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社會十分富裕,當時約會基本都是由男方付賬,女性也期望收到男性送贈的貴重禮物。不過隨著近20年經濟下滑和低迷,人們消費習慣比從前踏實多了,這種情況已經轉為各自分擔約會開銷,或者女性起碼付一部分。
香港人普遍認為日本男性很大男人不做家務,Miyako笑指這個情況近年已經改變:「那是從前的事了,現在當然女性會承擔比較多家務,但男性也樂於參與。尤其現時夫婦婚後皆繼續工作,而日本聘請家傭超級昂貴基本不可能,家務當然大家都要做。近年女性婚後就離職擔任家庭主婦的情況愈來愈少見,丈夫也希望太太能夠工作幫補家計。不過通常有了小朋友之後太太要照顧很難工作,待小朋友成長後再重投職場很難,或只找到兼職、臨時工。」
遲婚普遍 相睇/徵婚活動作流行
這些情況造就近年結婚年齡愈來愈遲的情況:「很久以前有個說法,女性就像聖誕蛋糕,賞味期限到24歲,25歲就無人問津。當然如今已經沒有這種想法了,讀書、工作時間長,很多人會覺得識男朋友、談戀愛不容易,不少職場男女比例不均。種種原因造就今日大家對結婚年齡已經不太著重,當然很多時還是會有來自親友的壓力,有些人會選擇相睇或者婚姻介紹活動。」
樓房缺乏投資價值 小夫妻可買可租
置業不是日本年輕男女的必然選擇,因為物業在日本的投資價值不高,Miyako表示日本人基本都傾向買新樓:「於是買樓不像香港可以期待物業升值、賺錢、換樓等等,而只當作生活成本的一部分,看著物業折舊、貶值,其實挺不是味兒。不少年輕夫婦選擇租樓,或者要買也用超長年期按揭去負擔。」
Miyako眼中香港女性勤奮、充滿自信又勇於表達自己,敢於追求心中所想,她尤其欣賞香港人說話直接明快,不會轉彎抹角。
甲斐美也子: 獨立寫作人
攝影場地提供: Vibes @ The Mira Hong Kong,特此鳴謝
Text: Clarence Chan
Photo: Kwan and Ray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