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Trailblazers·@Work25.03.2018

常態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工作上認識個老哥,四十多歲,有意思的人。他在一線門戶做過電商一把手,後來出來單幹,又經歷過兩次創業。無論職業經理人,還是創業當老闆,他都保持著每週工作100小時以上的習慣。和他喝過了一次酒,發現個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他卻從來沒感到過「痛苦、難受、度日如年」。創業之路,百轉千回,困難挫折如同家常便飯,但他的目光並沒因此暗淡。

他相信,「人生本來就是由開心和不開心串起來的」。老哥的事業做得不小。但他有一件特質,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態化。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許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見。你看他們: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寫方案;年會狂歡結束後,回到辦公室改合同;高鐵上、機場裡,用手機寫稿子,回郵件。

他們不會覺得以上這些有多了不起;他們不會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動;他們也不會把這些發到朋友圈裡,然後在旁邊寫上「我也是挺拼的」。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這些努力,是潛意識中的自發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在我的視角裡,這些點點滴滴、無人關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常態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態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1. 常態化努力的對面,是間歇式努力。
你辦了一張健身卡,決心重塑自己的身體和生活。1月1日開始,12月31日到期,中間只去過兩次。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渾渾噩噩地過活。你覺得百無聊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決定每天下班回家後,拿出兩個小時充電和學習……回家的那一瞬間,著了魔一樣,懶神附體:淩雲壯志滾一邊去,打開電視,端上平板,舒服窩在沙發裡。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又是關乎成敗的大事。這些細節, 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屬性。努力常態化是牛逼與否的分水嶺,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軌跡。我相信,每個人都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
然而,平庸和傑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的,走走停停,斷斷續續。我們有時候會想,「我都努力過了,為甚麼還是沒得到好運氣」。實際上,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2. 普通人最大的問題是:幹活看心情。
你以為你很努力了,可在別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實際情況是,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週7×12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一個草根,想在北京有所成就,每週60個小時的工作量是標準配置。
5×8小時的時間表,遠遠不足以支撐你出人頭地的。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優哉遊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憑甚麼?這是個浮躁的時代。在我的公式裡:成就=天賦×運氣×努力。其中,只有努力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東西。這裡的努力,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月兩月,甚至可能要一兩年才能看出端倪。持續而穩定的輸出十分重要:拆開來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時間長遠,便是天與地的距離。

資料來源:菜刀少爺(ID:mrcaidao)
Photo: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