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Trailblazers04.04.2017

旅行拓眼光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其本質意義都是一樣的,在於自己的成長。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對外看懂世界,對內明白自己。
以下是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哈佛德魯•福斯特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1. 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未來很多人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

2. 應該怎樣旅行?
我們一貫做法是「行萬裏路前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中閱人無數,行萬裏路後思索回顧。」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只有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完成旅程並不是一個結束,我們離開了那裏,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併帶了回來。

3. 「認識自己,瞭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大腦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當每個人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面對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你感到害怕,因為你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如果確實沒有時間很多次的旅行,也可以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
Life is not a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圖片來源: 網絡)
 
Text: Yolanda 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