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Trailblazers30.08.2015

柴靜 為永遠的藍天

一部《穹頂之下》,將柴靜又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片中「說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等「名言」也迅速成為火爆的網路熱點。她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在霧霾嚴重的時候,至少你可以保護好自己和你愛的人。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學生時代的柴靜沒有想過未來會與新聞有如此深厚的緣份。畢業時因好奇的應聘,開始了她的傳媒人之旅。從任職湖南台文藝廣播《夜色溫柔》主持人,到進入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輯,及後進入央視,成為《東方時空》、《新聞調查》、《24小時》主播、《面對面》欄目主持人,從此開始她的紀實人生之路。

作為一個資深的現場記者,柴靜在她十多年的媒體生涯中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將事實真相真實地呈現公眾面前。她是第一個零距離報導「沙士」的記者——七次與沙士病人面對面訪談,並參加了《北京「沙士」狙擊戰》的拍攝。汶川地震她第一時間前往重災區現場直播;為礦難的真相調查奔走,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兩會她蹲守會場直擊報導、北京奧運聯線⋯⋯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亦有參加華南虎照事件、征地事件、污染治理等剛性的調查報導。在《看見》節目中,她用一貫的客觀平實而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不同人物間的不同思考:殺人兇手藥家鑫的心靈直擊、沙士護士的工作歷程、檢察官與女囚的碰撞、爛尾樓租客的生活現狀與心理、奧運會運動員心路歷程、社區百姓的平凡生活等。之後她出版了銷量逾百萬的《看見》一書,記錄她在央視十年歷程,同時讓公眾看到更多真實,給大家一個機會去看見無數人的內心世界,剖析人性,從而反思自身。

同呼吸 共命運

2014年柴靜離開央視後,帶來長達103分鐘55秒的環保視頻《穹頂之下》,引起中國內地、香港以至海外華人廣泛關注,2天內點擊逾2億次,以霧霾出發重新點燃空氣污染這個令人麻木的話題。
在片中柴靜曾提及懷孕期間就被診斷女兒患有良性腫瘤,剛生下來孩子就需要進手術室。難過之餘,她亦想起懷孕時全國正面對一場席捲25個省市,覆蓋6億人的深度霧霾中,北京整個月有25天霧霾。「有個生命抱在你懷裡,你才會感到害怕。對霧霾的感受變得愈來愈強烈,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甚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拍攝了這部片子。」 面對大反響,柴靜一如既往的平實。「有了孩子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積極生活

柴靜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她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自費拍攝、尋找專家、明察暗訪⋯⋯這些對柴靜來說都不難,最難的是自己是個門外漢。「大氣污染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時有人說這個問題跨領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體會到這點,擔心如果說得不準確會對現實有妨害,找了很多專家審校也無法保證精準,只能盡力而為。」

她一如從前的客觀實在:「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儘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等。我把這些也呈現出來,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在整個調查和拍攝中,她一步步前進。「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對於這部2天內點擊逾2億次的《穹頂之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有人關注北京的空氣問題,有人關注問題成因,更多的人被柴靜本人吸引了。柴靜專業流暢地在台上演繹,語氣用字節奏精準,活脫脫是一個完美的演說家。

Text: 覃芳萍      Photo: 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