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Money13.02.2017

藝術家的得心應手期

近年香港的優勢似乎不斷喪失,從蔡伯勵到財政司司長,都對香港未來經濟不甚看好,一眾企業老闆對未來經濟更是搖頭嘆息。

在香港,還獲看好的行業似乎就是金融業。偏偏,梁徐錦熹(Henrietta)就走出這個comfort zone,走向藝術界。是命也不是時也。

數年前,在推廣本地藝術的不同場合中,都見到Henrietta的身影,後來才知道她是唸金融的,並從事過銀行工作。自小喜歡藝術的她,最終選擇了金融。經歷過一段有金錢沒生活的日子後,機緣巧合下辦了一個頗為成功的畫展,令她重拾對藝術的熱情,認真經營起畫廊——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不要看現在香港藝術界生氣勃勃,十多年前,香港的畫廊只有十多家,藝術品買賣對大眾來說還是相當陌生。Henrietta這個決定是蠻「勇」的,或許這是緣於她作為banker擁有的銳利眼光有關吧。

雖然banker身份已是十年前的事,可Henrietta 還是處處banker身影。與她交談,會發現她對數字十分敏感。「統計數字說明,75%的藝術品都是一種投資,它們是有投資價值的收藏品,不是投資工具。」Henrietta 有一個很強的信念,購買藝術品不是因為「靚」,不是因為觀賞價值。雖然藝術品價值有升有跌,但最終都有保值能力。

藝術家的得心應手期「投資需要二個守則,一為長期、一為定時。一個藝術家的發展時期,可能是一生,藏家對藝術家20至30年的觀察守護,才可叫做長期。藝術家有階段性發展時,你都購買他的作品,你的藏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創作發展的成長軌?,這就是定期。藝術家的階段性發展很重要,也可稱這為得心應手期。多與藝術家談談,也多與畫廊的人交流,你或許可感覺到一些投資藝術所在之處。」

「大家買樓時,都知道投資半山、中環的房屋會比較穩陣,可是金額大。我們需要做capital protection,因此,我可以用在前銳的藝術家身上作階段性收藏,尤其是他們的得心應手階段。前銳不是新進,這是兩個概念。我喜歡當代的藝術家,喜歡發掘及收藏崛起中的藝術家作品,因為當代的藝術家仍在世,可以與他們溝通、可以參觀他們的工作室。」在資產配置方面,Henrietta建議用資產的5至10%,作為投資有價值的藝術收藏品,現在有些藝術品亦容許分期付款。

現在她全副精力都投入到藝術品中,她代理的藝術家都潛質非凡,例如郝量、彭薇等,在上月的水墨藝博中,她更帶領黃丹亮相。

Text>黃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