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Celebrity30.08.2015

說故事的人 嚴浩

嚴浩近年愛談養生:油拔法改善體質,怪物飯治濕疹,毛茄治糖尿病……,還推出了兩本《嚴浩特選秘方集》。我去過讀者見面會,整個尖沙咀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室座無虛席,室外排了一條人龍等候索取簽名。秘方都已寫進報紙和書裡。如嚴浩所說,他「頭戴兩頂帽」,一頂是寫作人,另一頂是導演;不談養生,他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說。

跟嚴浩碰面後有幾個即時印象:黑皮褸,友善親切,精神飽滿。還有,是他首先發問:「你看了《浮城》試映?好不好?感不感動?」

似乎,感動是他電影裡的重要元素。找到投資者讓他拍成新片《浮城》,靠的都是「感動」。

「這齣戲能拍成是個奇蹟。」嚴浩說:「現在我們拍戲要看大陸市場,沒有大陸元素甚至大陸演員,我們無法拍。這齣戲以香港為主,雖然故事超越香港地域,但我們甚麼都『香港』,基本上很難找到資金。難得這家公司(東方電影出品)的老闆鄭強輝,親自看劇本,看完決定要拍。這真是知遇之恩。他是生意人,又十分感性,我很感謝他。」

《浮城》講述一個本港大亨幾許風雨的發跡故事。混血兒布華泉被漁民家庭收養,父親命喪大海後,母親扛起全家債務,為勢所迫送走 5 個子女。主人公 20 歲才唸小一,後來考進帝國東印度公司做雜役,一步步晉身洋人為主的管理階層,香港回歸後成為大班。郭富城從青年布華泉一直演到頭髮漸白。

在現實裡,布華泉真有其人,是嚴浩朋友的朋友。這原是一對漁民堂兄弟各自的經歷,嚴浩聽了覺得傳奇,合編成電影。「所以,戲裡很多情節和對白都是真的。我請他們來我家吃飯,堂兄現在已到中年,60 歲,但說到送走弟妹的往事,依然講一次哭一次。我們聽著也一起流淚。」

片中,布華泉不停追問自己的身世,即使後來平步青雲,身份迷糊仍使他若有所失,也彷彿讓人看到整個香港一直隱約地念念有詞的身份危機。導演是否有意在這題目上表達甚麼?回答的時候,嚴浩一臉正色。「這是一種感覺,這是你的感覺。我當時決定要寫他的故事,找角度寫,忽然發現他其實在說香港的歷史。他是英國兵強姦漁民所生,這也是香港的身份,我寫完他的故事後,覺得已寫完香港故事。講完香港甚麼故事?曾活在這時空的香港人的感覺,我把感覺表達完,已寫完這故事。這齣電影是拍給喜歡了解別人心路歷程的人看。在了解的過程裡,也許會想到自己。只是湊巧戲裡的角色活在殖民時代,我要把這感覺捕捉下來,不然未必有人做。」

記得看完試映,我和同事討論著電影裡的身份問題──對,純粹從觀眾的角度逕自演繹。我們還想是甚麼在此時此地給導演的啟發,然後開始浮想聯翩,會不會,是從內地來港不久的年輕作家太太?

「關我的太太甚麼事?她很開心能做我的老婆,沒想甚麼身份地位問題。」嚴浩說的時候在微笑,似乎是笑我們想像力太豐富。

說故事的人 嚴浩

文學電影,電影文學

隨著劇情推進,《浮城》的主人公從海上浮到陸上走,最後飛到天上去。每次看嚴浩的電影都發現他有細緻的鋪陳和佈局。「謝謝你看到這點。我是很注意講故事結構的人,會精雕細磨這方面,盡量利用結構去說故事。」

跟他自小喜歡閱讀有關?嚴浩自小喜歡文學,父親嚴慶澍在家裡擺滿書,隨便子女拿來看。「小學放學後,最大的享受是盡快做完功課,找些好吃的零食,蕎頭對我來說已是無上美味的零食。但要躲起來吃,怎麼辦?便抓本書去遮掩。當時有本書看不大明白,文言文,裡面的馬騮精和與豬都會說話,很多年後才發現自己在看《西遊記》。我的閱讀歷程就這樣開始了。後來看《水滸傳》,是這本書教壞我。書裡的英雄好漢,一高興就大碗酒大塊肉,通常看書的時候會肚餓,然後到雪櫃找食物,偷喝爸爸的酒,小學已被教壞了。」

他看很多厚甸甸的蘇聯小說,也喜歡馬克吐溫,很喜愛其《Tom Sawyer and Huckleberry Finn》。

嚴浩有許多電影也跟文學拉上關係。《滾滾紅塵》(1990)的劇本由三毛執筆,是她唯一寫過的劇本。「我本來不認識三毛,那時候看了她的書,很感動,通過朋友介紹結識她。她見有靚仔來訪,以為我想追求她,見面三次,她才發現我真的想找她寫劇本。我心想,第一天跟你見面不是已說了嗎?真奇怪了。找三毛是因為我想抓住女性角度,戲中的林青霞、張曼玉,很多都是女性人物。」

他與徐克合拍的《棋王》(1991),破格地結合了張系國的《棋王》與鍾阿城的《棋王》。編劇的名字裡,除了嚴浩,還有梁家輝?箇中有一段故事。

「這不是很愉快的經歷,已不是甚麼秘密,劇本是我寫的,徐克做監製,戲未拍完,他拿去拍,當時在他公司工作的導演都經歷過,後來他道歉,事情已過去了。那齣戲他拍到一半不拍,叫我拍下去,我不去。於是他叫梁家輝幫手,可見過程很混亂。」

後來拍的《我愛廚房》(1997),原著來自吉本芭娜娜,嚴浩連日本文學都有涉獵。「那本書講述年輕人第一次經歷死亡,我看了極之感動,認為必定要拍成電影,於是去找吉本芭娜娜。當年爸爸過身了一段日子,我很想念他。到現在他過身差不多 30 年了,我仍然很想念他。」

父靈的下落

嚴浩的父親嚴慶澍是《新晚報》編輯,也是章回小說《金陵春夢》的作者。嚴浩眼中的父親十分儒雅,學者模樣,也是個大忙人。

「我現時一周寫 13 篇稿,幾乎天天以淚洗臉,對著老婆喊好辛苦好辛苦。為了今天的訪問,昨天一口氣寫了 6 篇。拍戲的時候要晚上寫,或在車上寫,寫 1,000 字已感到吃力。爸爸那時候做編輯,除了編務工作,還要每天寫 10,000 字,可想而知。」

縱使父親極忙,一年只有 3 日假期,但是父子相處時間長短與感情深淺是不掛的。

「他給我們大部分是身教,少言傳,為家庭貢獻,很努力工作,喜歡自己的工作,從來不投訴,有時候頂不住才會說一兩句,(國語)爸爸是一頭牛,吃的是草。」

無論子女做甚麼,嚴浩的父親都支持,家中氣氛民主開放。試想,嚴浩中學畢業後本來做銀行出納員和會計,後來得以飛到英國倫敦電影學校進修,沒有開明的父母怎麼行?

當上導演後,父親驟然離世,這事給嚴浩很大衝擊。那段時間他非常傷心,經常思考生死,曾經出家做和尚一星期。還俗後,他繼續尋找父親靈魂的下落,去了扶乩,得出一句:「在你心裡,你笑,他又笑,你跳,他又跳。」現在這句話被他拍到《浮城》裡去。 

受惠於父親的開明,嚴浩對兒子嚴羚也十分信任。「現在他已長大,大家沒怎麼聊天。小時候逢假日,我們都會一起看影碟。」他會一路看一路給兒子上電影課。「這個人做得好,那個人做得不好,因為這個人用心做戲,那個人就傻了,用臉去做戲,做來做去也是做自己」、「這鏡頭是刻意的,導演突然沒信心,怕觀眾看不明,於是刻意做些補充。」

嚴浩拍過《抹茶之戀味》(2005),其中有嚴羚的粉墨登場。現在,嚴羚也朝著電影導演進發,正在北京執導 MTV 及做音樂。《浮城》的電影配樂由他包辦,嚴浩自問「很到位」,引以自豪。我總覺得合作過程必有暗湧,這父親怎麼這樣大膽?

「其實他共寫了 3 次。他怕我,我也怕他。萬一最後我真的不接納他的創作,我如何與他維持父子關係?怕他會失望。父子合作,我知道很困難。大家都辛苦。尤其是第一次被我拒絕,第二次,又被我拒絕,我知他很慘,我也很慘,不知怎麼辦。正準備把他踢走,一踢走就不能回頭。誰知第三次很成功,大家都很開心。」

說故事的人 嚴浩

新浪潮以後

嚴浩說,現在自己既拍戲又寫作,像戴著兩頂帽。「兩樣都是我喜歡的工作。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是人人懂得寫作、寫劇本和拍戲,這是上天給我的禮物。若要我做其他工作,會很辛苦,我會做不到,做其他工作賺來的我會覺得不是錢,很奇怪。」

他與香港電影新浪潮一同出現,一路以來的成績可用「輝煌」來形容。《似水流年》(1984)在第 4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旋風式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最佳新演員(顧美華)等 6 個獎項,《滾滾紅塵》颱風式橫掃第27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最佳女配角(張曼玉)等 8 項大獎。《太陽有耳》(1995)在德國柏林影展同時奪得導演大獎與影評人大獎—他說過,從來只有兩個亞洲導演做到,另一個是黑澤明。

現在,他對自己的電影期望一如以往,就是,「既能照顧商業又能兼顧內涵,有如奧斯卡的得獎電影。這是我一直的宗旨。」

有沒有覺得近年被香港觀眾遺忘了?

「這是個現象,但對我來說不重要。很多年後我重新出來,使觀眾覺得是個新導演,你說多好。哈哈。」

我寫完他的故事後,覺得已寫完香港故事。講完香港甚麼故事?曾活在這時空的香港人的感覺。

PROFILE

嚴浩為80 年代初本港電影新浪潮主力導演,憑《似水流年》(1984) 獲得第 4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等 6 項大獎。1973年英國倫敦電影學院畢業,1975 年返港,曾於無線電視擔任編劇及編導。1977 年執導電視劇集《國際刑警之冤獄》,奪得美國紐約國際電視節銅牌。其後曾執導電影《茄喱啡》(1978)、《滾滾紅塵》(1990)、《天國逆子》(1994)、《太陽有耳》(1996)、《我愛廚房》(1997)、《庭院裡的女人》(2001)及《抹茶之戀味》(2005)等。《滾滾紅塵》獲得 8 項金馬獎大獎、《太陽有耳》獲德國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及國際影評人獎。

 

Text: Iris Ip
Portrait: Raymond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