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Work·Trailblazers18.07.2016

錢買不到的東西

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哲學教授米高桑德爾早前在中文大學舉行一場公開講座,反應熱烈,中大邵逸夫堂1,600張門票在網上早被搶光。他的哈佛本科生通識課「正義」,不單是校內最受歡迎的課程,更是該校第一個網上和電視免費課程,估計全球有數百萬人曾經收看。

桑德爾這次在中大的講座,圍繞他2012年的暢銷著作《錢買不到的東西》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當中引用大量來自不同範疇和學科的例子和研究,從不同角度反覆論證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屬經濟領域的事物,不應亦不能用金錢買到。這個題目在香港這個經濟和市場邏輯主導的資本主義城市,實在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作為一個公共衛生教研人員,我最感興趣的自然是與健康有關的事例,而桑德爾那種深入淺出的個案教學法,也是我在科堂上十分愛用的。

一般反對市場邏輯入侵其它領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這會加深貧富之間的不平等:有錢人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多,包括政治影響力、良好的醫療服務、精英名校的入場券等,而窮人則剩下更少選擇。桑德爾更另闢蹊徑,指出某些東西的買賣不但不應該,也不可行,因為商品化令這些東西變了質。

以我的研究興趣氣候變化為例,桑德爾認為,碳排放交易作為控制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的手段,不但令富裕國家通過向貧窮國家購買碳排放限額,而不用改變它們高耗能和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也默認付得起鈔票便可以任意破壞大自然這種價值觀。這明顯與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節制和全球共同承擔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桑德爾也反對把金錢誘因(incentive)引入包括健康等非經濟範疇。政府和保險公司嘗試以金錢獎勵或較低的醫療保費令人們採納如減肥和戒煙等健康行為,他稱之為健康賄賂(health bribes),因為他認為健康也包括培養關愛和尊重個人身體和心靈的正確態度,這需要推廣和說服的過程,而金錢誘因卻不利於培養這種自覺保持健康的態度。的確,金錢誘因和健康推廣孰輕孰重,在公共衛生領域還有很大的爭議。

另一個我感興趣的例子是醫療血液收集制度。桑德爾引用相關的研究,指出在自願(voluntary)捐血制度中加入血液買賣以作輸血之用,不但導致窮人賣血富人輸血的不平等情況,也減低了人們視捐血為一種公民責任的利他精神,間接削弱社會的凝聚力。桑德爾的想法和主張如套用在我和同事正努力推動的學生培訓及社會志願工作(community voluntary work)參與上,是說明了如果能夠在現實生活場景中進行教育活動,是可以把公共?生技術實地應用,以及利他精神、慷慨、公民責任和社會凝聚力等美德,通過實踐而在新一代年輕人心中滋長,這也許可以令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和美好。

Text:陳英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及外務及協作副院長、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香港樂施會副主席、無國界醫生(香港)顧問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