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Women·People30.08.2015

麥雅端 王禾璧 販賣創意

香港的創意工業從來被人詬病,談原創、談版權、談何謂創意,都障礙重重。原來賣創意的同時,還需要無限的毅力及準確的洞察力,在設計元素與獲取盈利間取平衡。創作不求一舉成名,反而要擁有細水長流的影響力。本地著名創作人麥雅端和王禾璧分享他們的創意商業。

追夢之旅

Prudence 麥雅端 • Chocolate Rain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由 Prudence 於 2000 年創立的 Chocolate Rain 經過十多年的打拼,終於成為大家眼中成功的香港原創品牌,每有大型展覽大公仔都被大人細路集郵式拍照,近年屢獲不少機構邀請分享成功之道,Prudence 卻喜歡由失敗說起:「很多人分享故事都愛隱惡揚善,不明所以的人都以為入行容易、上位輕鬆,我不是要嚇大家,但必須要將真實所遇到的困難告訴大家,預計到前路難行卻仍然繼續,才會有機會成功。」

自小受愛裁縫的媽媽影響,Prudence 在外國留學後回港,決定以自己親手縫紉的小手工藝做賣點,開設店舖既賣精品又開班授徒,希望「手作仔」公仔既為大眾送上歡樂,也推廣物料循環再用的概念。不過這門創意生意一開始已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但 Prudence 卻沒有一刻想過打退堂鼓。

「爸爸做懲教處、媽媽是做衫的,兄長也都做政府工,大家都覺得我做的事沒有前途。於是有一段時間跟家人鬧翻,只好寄居在自己的工作室,那 5 年間省吃省用,但卻是好事,令我更專注在公司工作,有時做到沮喪想放棄時,大哭一場,一覺醒來,又要工作了。」

Prudence 為品牌 Chocolate Rain 創作了一個名為 Fatina 的小女孩,靈感源自孩童的夢想及奇妙的旅程,除了人手縫製的布公仔外,亦有不少周邊產品。沙士前,他們做樓上舖,雖然得到不少傳媒的正面報道,亦有不少粉絲前來上堂學藝,但生意一直未上軌道。

「即使大家都認同我造的東西,但業績不理想,而且繼續被撥冷水,那時真的每天以淚洗面。幸好我天性樂觀,又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才可以堅持下來。我當時已知道,一定要開設地舖才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我的品牌,於是便在 04 至 05 年間在 SOHO 一 帶開舖,那個 timing 算是不錯,租金尚可,雖然購物氣氛一般,但我視作是教育顧客的過程。」

創意被擠壓

有一段時間, Prudence 為品牌拓展而著急,決定開設一些工作坊,開班授徒。「很有趣,那時很多人也不相信公仔是手造的,於是我便決定開班,好使大家知道公仔真的是人手縫製出來的,後來有些學生更自己開舖,但很快便結業,始終這行業不能以賺快錢為目標,因為產品創作不可原地踏步,每一季顧客都希望看到新的題材、故事,懶一點也不行。」

明知不能一步登天,其間的 Prudence 繼續兼職平面及產品設計師,但她認為是很好的一課。「為客戶設計東西,很多時都會了解到他們的喜好、想要甚麼,過程的溝通也是很好的訓練。」2008 年她獲香港設計業界大獎到 Central Saint Martins London 攻讀設計學碩士課程,其間在英國、法國等地搞展覽,以為漸入佳境,原來挑戰才剛開始。

「那些展覽很少有華人參展,加上我們打著中國香港區旗旗幟,人們就會想到低成本、低質素,我也著實見到不少中國人,一見到我們的攤位就調頭走,自己人也看不起自己人。」更令她洩氣的是開始有人抄襲她的設計,「這是創意商品常遇到的問題,一旦開始有擁躉就會有人抄襲,抄襲我的人還將產品衍生出膠製產品,讓人覺得更耐用。

有些抄襲品更獲大百貨公司入貨,朋友倒過來恭喜我,著實令人洩氣。幸好我們的風格慢慢得到肯定,累積到一些英國、法國及西班牙的顧客,雖然訂單銀碼較細,但總算開始稍獲微利。」

地產霸權下的重生

2009 年 Chocolate Rain 的作品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展出,閉著眼睛追求夢想的小人兒 Fatina 大受歡迎,以為她獲利豐厚,背後原來仍是為理想。「發展商叫我做展覽都說是給我機會,完全沒有金錢回報之餘,還會告訴我這個場地原來要幾十萬元租金,獲邀參展是我的榮幸,好讓我好好珍惜。

當時我還要自行申請一些基金撥款,才可順利舉行展覽。」Prudence 不會說是被剝削,只認為跟地產商關係又愛又恨,至近年到內地舉行展覽,又是聽到同一番話,像個惡性循環。

幸好她早著先機,在樓市低迷時傾盡全力買下現址舖位,為的不是炒樓獲利,而是希望自己可以繼續追夢,於是她向 4、5 位親戚借錢,以好幾百萬元買下現舖。「都說香港是地產霸權,決定做地舖,已擔心我們這類小店要不斷為業主打工,現在我亦未還清債項,但總算不受租金壓力,可以堅持經營我心目中的小店。」Prudence 更肯定地說,絕不會因為樓價飆升而賣掉店舖。

當然令她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的還包括她的意大利籍廚師丈夫,令她明白人生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我們在香港認識,他會接受一些兩年期的聘用,曾到過西班牙 el Bulli 學藝的他,到不同的米芝蓮餐廳工作是他夢寐以求的事,他讓我知道人生不是要追求安穩,無風無浪的人生最悶蛋。」兩夫妻聚少離多,但Prudence卻反認為是好事,曾跟隨丈夫到過紐約、歐洲等地生活,創作靈感大增。

 改變世人的想法

近幾年,Chocolate Rain 的形象已深入民心,其兒時故事亦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除參與不少大型商場的展覽外,品牌亦獲不少大型品牌邀請跨界合作,令 Chocolate Rain 業務更多元化。

今年秋季,Chocolate Rain 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合辦了一個公民教育及社區計劃「升級再造時裝及可持續生活展覽」,志在令學生及公眾認識到再造的價值與重要性。Prudence 說:「雖然過往有不少計劃鼓勵本地時裝界重新思考及減少紡織廢料,但今次的計劃是首個邀請公眾及本地與國際創作人才一起參與,希望可喚起大家對『良心時裝』及『可持續生活』的關注。」

在做商業產品的同時,Prudence 一直都有一份不怕蝕底的心,早在發展初期已積極幫忙慈善機構,近年不少慈善機構的活動海報及產品包裝都可看到 Fatina 的蹤影,「由畢業開始已參與這些工作,當年非常窮困,不能掏腰包捐助,但可以提供服務,所以一直有為不少機構設計海報,保良局、聖雅各、新生精神康復會、樂施會、綠色和平等,只要能令大家開心,何樂而不為?也可以透過慈善活動,讓負擔不起的人也可以擁有 Chocolate Rain 的設計產品。」

Prudence 筆下的 Fatina 由一個張開眼睛、用色模糊的設計,發展成今天瞇著眼睛、繽紛追夢及宣揚正面意識的小女孩,這正正就好像 Prudence 自己的寫照,「我一直也摸著石頭過河。很多創意商品也模仿迪士尼的成功方程式,我卻堅持反其道而行,路是走得比較辛苦,但我會用自己的秘笈走下去。」

麥雅端 王禾璧  販賣創意

麥雅端 1998 年畢業於加拿大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藝術系,曾任職平面及產品設計師;2000 年創立品牌 Chocolate Rain,拍檔為藝術總監廖海慧(Janice),產品靈感源自孩童的夢想及奇妙的旅程,宣揚「環保、重用、珍惜」的概念。2008 年獲香港設計業界大獎 “HK Design Smart Scholarship” 到 Central Saint Martins 倫敦學院攻讀設計學碩士課程。2012 年獲頒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13年獲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表揚為「年輕新婦女」。品牌的設計及插圖系列曾與不少企業合作,如 Clinique、Luella、Stella McCartney’s Care、及Swarovski 等。

光與故事

王禾璧 Wobik  • 攝影家

時光倒流,1977 年,王禾璧從美國留學回港,作為本地首批海歸派攝影師,她與高志強、馮漢紀等人,相繼成立新派的攝影課程,嶄新的思維衝擊,為 80 年代的攝影界帶來一番新氣象,影響比擬電影界的「新浪潮」。「原來你說這個。」她好像恍然大悟,「哈哈,其實我們沒有這麼厲害!」這世界,真是有視名譽如浮雲的人。

雲淡風清。大抵一切根本都是自然不過的事。當年王禾璧剛畢業回港,在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開始教授攝影課程,那時候,本地攝影界無論在技法與眼界上,都與外國有一段距離。「簡單來說,都是千篇一律的表達手法,無論拍甚麼,總之拍得清清楚楚的就是質素好的照片。」

於是她開始以自己的風格去創作,以唯美的表達技巧,加上另類的視點表述,突出主體特質,「誰說拍人像不可以朦朦朧朧?不可以只拍模特兒的手臂或腿?這種作品,雖然看起來好像不圓滿,甚至有瑕疵,但不代表是錯!」

獨立自主

藝術發展得以百花齊放,大前提是各種思想得以和諧共融。無可否認,那年頭,香港人的思想的確比現在開放。王禾璧等歸派攝影師的新思維,在當時掀起了一片熱潮,私人機構撥出空間予攝影家辦展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一手將「攝影」提升至藝術層次的她,自小已注定走上一條跟其他人不一樣的路。

她自小對畫畫充滿天份,性格也反叛,中學原來考上九龍塘名校真光中學,因為不喜歡旗袍校服,加上學習壓力大,讀了 2 個月,得知友人就讀的荃灣官立中學尚有學位,便自行寫信要求面試入學。又難得父母開明,對女兒絕對支持。「父親早年於中山大學讀化學工程,思想洋化;母親也很尊重孩子的意見。事實看來,這決定沒有壞處,至少我明白,好的老師會用好的方法去影響學生,就是對他們仁慈。這就是我後來的教學方針。」

她在 1970 年代到美國修讀雕塑陶瓷藝術,攝影只是其中一科,「某次做創作時,click,拍一個 nude model,後來發現攝影的多樣性,除了本身的鏡頭運用、燈光技巧,還可以加上繪畫等元素,構成一個大型裝置。」此後,她對攝影瘋狂著迷。

「如果說現在政府給予藝術家的資源不夠,我當年更加可謂『零支援』!沒獎學金、學生貸款,全部都得靠自己。宿舍殘舊得不能想像,冬天時,要在牆上鋪一層膠來防風!生活清苦,半工讀,還要用一半的人工來做創作;花了錢,又要消耗耐性與精力,試過冰天雪地下幾乎凍僵,只為捕捉火車經過的剎那。」回想熱血少年時,她樂在其中。

討厭懷舊

多年來,王禾璧創作過不少經典作品,個展包括「捕捉關鍵時刻:王禾璧攝影旅程」(2009 年 6 月);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主辦的「塑、舞、動感」集攝影、舞蹈的多媒體展覽;法國文化協會主辦的「印象攝影展」(1986年) 等。當中曾於本港4個地區展出的「移動藝展」(1988 年),她展出一個 6 呎高、6 呎闊、8 尺長的大型針孔相機及即席進行拍攝。作品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倫敦現代衝突資料庫等收藏。

王禾璧對拍攝古舊建築情有獨鍾,「通過相機在本地及外地蹓躂間去捕捉景物,是稱心樂事。我嘗試營造一個導拍式的拍攝環境去演譯創作。同時我亦對即將消逝,但又不屬古物古蹟的舊建築物特別注意,對我而言,兩種影像製作的方式均為捕捉生活中的瑰寶。」

同時她就像一位城市漫遊者,喜愛到世上不同角落拍下當地的風景,蒙特利爾、墨爾本、萊比錫⋯⋯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象,「其中一幅是在下雨後看到彩虹,我立即拿出相機拍下來。」隨時隨地以相機捕捉美好的事物。

對於古舊建築的情意結,始於 1980 年代。王禾璧:「那時候,我特別留意那些具歷史意義,卻沒有被列為受保護的建築文物。既然它們的拆卸是無可避免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攝影來記錄下來。」她的建築攝影並非純粹是歷史的紀錄,如她在 1997 年拍攝荔園時,便嘗試從發掘該處的不同面貌開始,再構思拍攝意念。

「每次拍攝一處地方,也等於重新認識該地一次。」直到今天,她仍在盡力找這類拍攝題材,可是她卻不認為自己特別愛懷舊,「我甚至是討厭懷舊!」她說:「我拍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些不算是集體回憶,所以不能說是懷舊,只是為香港留住一些回憶罷了。」

 

麥雅端 王禾璧  販賣創意

永不言休

除了創作,王禾璧一生都在推動本地藝術發展,早年於浸會大學任教,後來投身藝術發展局工作至 2010 年退休。現時她既擔任公職,更設立了「泳鵠工作室」(Wyn-Code) 發掘、培育後晉,生產以不同藝術主題創作製成的產品,如 T-shirt、袋子、心意咭、等設計師項目。力求在具體的創作表現與現實的生活架構中,尋求適當的平衡點為發展定位。

她說:「藝術這一行,就是不歸路,做到死為止。現時主力做策展,發掘有才華的本地攝影師,畢竟文化需要傳承。」這陣子,她忙著為攝影師何兆南,策劃於首爾舉行的展覽。何是「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2009」年度獎得主,其作品《平日常》混合了拍攝與水彩工藝的創作理念,是新一代充滿潛質的藝術家。可是,這種成功例子少之有少。

這因為政府對於藝術發展永遠捉錯用神,攝影界的實例:教授「實戰」拍攝技巧的官塘職業訓練局,不敵數碼化洗禮,面臨停辦才懂得轉型求變;屬於學院派的理工大學攝影系,早年卻迷信電腦、數碼化可取代一切,在師資、技術還未發展成熟的時候,草率地將黑房設備都賣掉,令教學未能接軌。兩頭不到岸,歸根究底,就是「不重視」。

王禾璧很坦白,「一直以來,香港對攝影師都是輕視的── 影相佬嘛,怎會將之視為藝術?因此我總說,求人不如求己,藝術家必須要自救。」

直到近年,攝影科技得到突破性發展,人人手執一部智能電話,都可以拍攝出有板有眼的照片。她認為,「全民皆攝」,正是推動了攝影藝術。「最初自己也有心靈掙扎,在以前,一張相片沖曬出來,我們都是小心翼翼拿著邊緣位置,生怕指模把照片弄污了,很尊重;現在,人人在手機上用手指一撥一撥,過眼雲煙,何來尊重?只是後來漸漸發覺,原來現在才是攝影的年代。自動化、即興的自拍,只要累積,將來也會逐漸成為有深度的事情。」

她唯一擔心,一切來得太方便,對「藝術」的觀念亦因此扭曲。「10 多年,發展得太快,不知不覺失去的太多。以現在的科技,要拍一張好的照片非常容易─ 拍 1,000 張一定有 1、2 張好的作品!但這又是否等同藝術呢?又有沒有傳世的意義?因此思考攝影背後的意義、相片的訊息和藝術的表達也是非常重要。可幸是,近年不少年輕人開始對菲林機、攝影歷史發生興趣,或者,就是物極必反。」

王禾璧

1977 年獲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斯藝術及設計學院頒純藝術學士學位 (雕塑及版畫), 1979 年獲美國費城譚寶大學泰萊藝術學院頒純藝術碩士學位 (攝影)。一直專注於攝影、研究及藝術教育,曾從事大學講師、研究及藝術行政等工作,現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2010 年獲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狀」。2013年當選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卓越女性」。

 

Text: Wincy Chan
Photo: Raymond Chan
Art direction: Rubik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