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眼中,從政路途一直「順風順水」,短短12年便成為區議員、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3料議員」和民建聯的主席。但說到箇中甜酸苦辣,終歸只有她冷暖自知。總能保持淡定招牌笑容的她說「其實自己受到的不算什麼,不管怎樣都要努力以笑容面對,從政道路是我人生最特別的一段歷程,感恩40多歲了還能發揮力量,為市民服務」。一心為普羅大眾的她內心希望更民主,大家能用溝通的溫和手段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堅持對立。
李慧琼於2004年以畢馬威會計師身份加入民建聯,當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繼續在會計師行工作;2008年成為立法會議員,2011年當選民建聯副主席,並在2012年獲委任為行會成員,最後更不負眾望當選新任主席。雖然年輕,她回顧從政歷程,坦言令她接觸到社會很多不同階層,從基層、到官員,從商界到各專業人士,使她對社會的認識更立體。她感謝「伯樂」民建聯給予她很多機會,很高興看到民建聯有心栽培年輕人參政,「年輕化是每個政黨要面對的挑戰。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走入相關崗位,才能夠代代相傳,不然會缺乏活力。」以年輕專業姿態在政壇周旋,又能兼顧妻子母親角色,縱使外人視她已達到從政的頂峰,反而認為現在是從政以來最艱難、最具挑戰的時刻,「這段時間的香港是個困境,找不到出路,大家都比較迷惘。」作為主要政黨的負責人,她要考慮得深遠:立法會怎樣更積極的去推動走出困境,帶動願景,能夠和市民一起走出困境。
溝通是關鍵
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把跨階層的路走得更寬更廣,其實並不容易。但是,她很樂觀,「我是充滿信心的。」如何爭取支持者擴大影響力?「最緊要是要和大家溝通,要理解和尊重對方,還要用心去社區服務大眾、令大眾更瞭解我們的宗旨。如果你幫不到別人,別人怎會支持?所以其實是看我們的服務、對大家的關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首從政之路,很是感慨,「我是在香港土生土長,大學是讀會計的,從政對我來說是一個緣分。」25歲她進入區議會,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是她從政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師。「過去大家是比較能互相尊重,但這幾年遇到不少人身攻擊等言語暴力甚至有肢體暴力,面對攻擊,我盡力做到平常心相對,也每每苦口婆心勸說要放下對立。希望大家要有民主精神,可以有不同意見進行溝通,可以暢所欲言。」
期望更多女性投身社會 在華人社會中,受「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觀念影響,女性從政的壓力相對男性要大很多。作為民建聯的第一位女主席,她的女性角色在香港政壇也引起不少關注。「女性從政的最大優勢,就是以柔制剛,很多事情需要比較緩和的態度解決。」看來女性領導者的柔和一面可能不夠強硬,卻也可能是優點。「他們(部分反對派)面對女性,可能就沒辦法用偏激或者太過暴力的方法。」所以,以柔制剛對女性來說也是從政的一大優勢,她也深諳這一點,用微笑去面對埋怨,用理性應對偏激。「商界、醫生、政界都愈來愈多的女性開始挑大樑。韓國總統朴槿惠我亦佩服,她在父親突然離世的打擊中振作,並得到大眾認可成為總統,亦需要極大能力及堅持;台灣亦有不少女性在政事上有不俗成就。香港如果有女性參選下屆特首選舉是好事,出現首名女特首當然是個突破。」

努力做好妻子和母親 李慧琼坦言,要兼顧公職及家庭並不容易,女兒仍會投訴媽媽與她相處的時間不夠,但政治工作一定要投入,她會盡量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很多男性朋友問我如何提升女性參政的影響力,我說最簡單的就是你們作為男士要支持她,願意身體力行支持她參選。」她坦言要男士支持伴侶參政不容易,因為並不是每位丈夫都能接受有個議員太太。「我永遠有一條就是記住回到家就只是丈夫的太太,小朋友的媽咪,即使在街上我都會投入地和女兒玩,做好媽咪的角色。」除了丈夫,其實女性外出工作仍需要其他家人支援,李慧琼說自己也努力爭取女兒的支持。早前有指摘她投票反對要求盡快取消小三TSA的議案,李慧琼坦言女兒聽到有關批評後感到不開心,但既然決定走選舉這條路便要向政黨、支持她的選民負責,不能以家庭為藉口去偷懶。「有個好女兒是我人生最有成就的事。」 簡介 專業會計師,身兼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員,香港科技大學校董及中小型企業委員會委員。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後考取專業會計師資格,並持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0年起擔任九龍城區議員至今,獲選為立法會議員、轉戰「超級議席」成功連任,更於2015年擔任民建聯主席。 2006年 李慧琼獲政府委任為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2008年 獲選為立法會議員。 2012年 李慧琼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任命為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 2012年 當選香港立法會區議會(第二)功能組別議員(俗稱超級區議員),「超級議席」成功連任。 2015年 擔任民建聯主席。 2016年 獲頒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