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Work·Technology08.06.2021

創新科技在疫情下拉近人心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不定,看來長期防疫抗疫仍要堅持一段長時間,筆者工作於科技創新行業,見證各行各業在這兩年加速進行數碼轉型,無論喜歡應用創新科技還是懼怕被科技掌握自己太多資訊,也有需要加快掌握知識及改變心態邁步向前與時並進。還記得當年在科幻小說中,電腦科技瞬間繁殖機械人的場景,以為只會在電影銀幕中發生,沒想到一場疫情竟成為了一種催化劑,極速加快了這些片段一幕一幕的在你身邊出現。

Text: 李煥明博士

在技術層面來看,現今的科技已包括機械人、機器學習、納米傳感器、雲端和量子計算、物聯網以及 5G 移動網絡,也正因為要配合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機械人就在瞬間生產更多。有些人士會擔憂創新科技例如先進機械人會否沖擊我們的就業巿場,導致失業率攀升,甚至擔心 AI (人工智能) 將會取代某些職業。但是機械人的進步還需要人類的智慧編制程式及維修,與其擔憂科技比自己聰明,不如認真了解科技帶來的好處以及潛在的風險,以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去進行防護網絡安全漏洞,不同年齡的人士也能繼續在職場力爭上游,因為時間不等人。

面對「新常態」下工作,筆者便繼續每天以虛擬方法和世界各地的工作夥伴見面和進行會議,即使各個一再延期的實體國際性專家研討會,也只能改以網上平台舉行,否則年度會議便會斷開一年。很多講者都有分享,網上演講或進行教學的挑戰,是網絡訊號偶然接收欠佳,或是網上觀眾關掉鏡頭不知道那個觀眾真的在專注自己的分享,或是演講內容是否有趣味去吸引他們留到最後,作為講者的專注力也非常重要。遇上研討會拍攝大合照的時候,感覺氣氛就是欠了實體活動時候那種凝聚力。不過,我們都要習慣在何時何地也能堅持專注力,在疫情下被訓練成為對着空氣也能氣勢澎湃的專業講者,在沒法選擇的時候,自己一定要面對去改變,就如應用科技一樣,誰能掌握應用科技的優勢,疫情好轉之後的反彈力也能更順暢。

在最近擔任學生創新比賽的評審便被學生參加者的認真態度深深感受到。很多年紀輕輕便擁有大將之風,面對着鏡頭介紹自己的參賽項目,就像對着整群台下的觀眾一樣,通過鏡頭也能感受到那份對推動應用科技的熱情,讓評判也感受到他們對研發作品的認真。評審過後,我不禁在思考:疫情下為不同年紀的市民也有帶來衝擊,但誰能把握這種學習的機會便更能出類拔萃。

自古以來科技與人都是唇齒相依,沒有人類,哪有科技;沒有科技的協助,哪有人類的進步。希望香港能夠在成為智慧城市的同時,亦能透過應用智能科技,和諧共處,讓市民的心也在連在一起。


李煥明博士 Dr. Wendy Lee
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常務會長
李煥明博士服務於科技創新行業超過二十多年, 現任科技公司香港暨澳門地區總經理,亦是媒體科技版專欄作家及節目主持,以及流行音樂作曲家及監製。多年致力推動提升香港科技業的發展, 特別是創新、創意、創業、STEM 教育、人才培育和專業地位的提升,獲得城市女青年商會頒發「2012 年全港時尚專業女性獎」 及香港電腦學會頒發「資訊及通訊科技傑出專業女士獎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