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新思維 梁尹倩
梁尹倩Cinci•註冊中醫師
作為一位八十後中醫師,梁尹倩打破不少傳統,她從不穿著醫師白袍,當醫師後即開設facebook 專頁作推廣。她希望隨心而為,透過她善於溝通的個性,令大眾對中醫藥理有更多認知,從而改善身體。能夠幫助別人,正是她自小抱有的願望。
於美國修讀工商管理,回港後曾從事奢華鐘錶品牌市務工作。後重回校園修讀中醫。畢業於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獲取香港註冊中醫及CIMI國際嬰兒按摩導師執業資格,現於中文大學修讀針灸碩士學位。有新派中醫之稱,facebook專頁粉絲達三萬,她希望將中醫的治療理念及食療傳授給大眾,推廣「治未病」的理念。
眼前的梁醫師外表洋化、打扮入時,曾在外地留學的她,給人「鬼妹仔」的個性。她認為傳統的中醫嚴肅形象絕不切合她的個性,反而相信不少光顧的病人都是喜歡她的親切。「由細到大,我是想做就做的人。做marketing的時候,我一點也不享受,見到大家人前人後的態度不一,感覺總怪怪的。於是沒有半點留戀,就決定重回校園讀書。」
選擇讀中醫源於個人經歷,小時她曾扭傷,西醫看不好,後以推拿改善,令她有意讀骨傷,但因成績一般老師也不看好,唯有修讀家人建議的工商管理。「畢業回港,有家人剛患上肩周炎,遇到一位骨醫,期間我對那門學問大有興趣,他笑言收我為徒,並建議我去讀中醫、西醫或物理治療。後來我做了4、5年市務推廣,覺得不適合,剛巧聽到那骨醫離世的消息,令我深感世事無常,決定坐言起行。」
苦讀卻不被看好
在香港大學苦讀5年,包括最後1年到上海實習,期間沒有人看好梁尹倩能完成課程,她卻目標清晰。「由始至終我未曾被動搖過,我只看著目標當一個中醫,沒有想那5年是怎樣過的。不過考執業試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像把整本書吃進肚子裡般,朝七晚二背誦醫學知識。從來沒甚麼事會令我有這麼大決心,讀中醫是唯一令我這樣專注的一件事。」
梁尹倩認為,中醫理論可解釋一些參透不到的健康問題,也可以追溯回上一代的體質問題。「讀中醫後我已會開藥給自己服用,開始停看西醫,幫到自己及家人。」三十出頭的她笑說,身邊同學不是做i-bank就是做marketing,料不到友儕間出現的第一個醫生,竟然是她。
時代走得既快且急,梁尹倩約3年前取得執業資格後,便立即在facebook開設專頁,她希望利用不同渠道將所認知的東西宣揚開去,至今累積逾三萬粉絲。原本她曾獲聘於醫管局轄下的中藥部門,但上班時間朝九晚九,當時已婚的她覺得不可能,當時惟有使用丈夫工作室的一個房子開診。既然明知沒可能一開業便客似雲來,她便想到利用social media的滲透率,讓更多人認識自己。
做個新派中醫
「開業初期病人不多,我便寫一些有關中醫保健的文章放到網上。由於中三已轉讀國際學校,所以文筆不太好,幸好做市務工作時曾寫新聞稿,明白要寫得淺白生動才能更吸引人,尤其是給不諳中醫學理的人看。」兩年下來,除了網絡粉絲支持者外,亦累積了不少病人,她相信「吸引力法則」,來光顧的正是認同她理念的人。而作為一位精通中英語的醫師,也有外籍人士前來光顧,這方面的客源也是她始料未及的。「我寫作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中醫的治療方法,令他們多注意都市病、調理好身子。收到宣傳的效果自然好,而我跟病人亦師亦友的關係,更能全面掌握他們的病歷。早前以英語發表文章,搞過英語講座,故多了外國人求診,看來像是找到多一門出路。早前有個朋友的爸爸肚痾來找我,吃了兩劑中藥已痊癒,最近我發現多了一批上了年紀的病人。」口碑相傳,令她客源穩定。
梁尹倩的中醫診所叫EC 館,與「醫師」同音,正顯其活力形象。不過看似發展順暢的她回憶,在沒有強大醫療機構的支持、她個人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也曾遇過不少挫折。「開業初期我需要自己配藥粉,有次一位朋友介紹的病人前來光顧,由於機械故障,藥粉散得一地,那病人笑問是否看錯中醫。」此等「蝦碌」場面現在當然不復再,除了內科、針灸及痛症治療外,一年多前,她跟從事保險的丈夫誕下兒子後,更多了兒科病人。
港女不要太滋補
作為中醫,她看到不少病人都不懂愛錫自己,連自己的身體出問題也不自知,「早前有一個腸易激綜合症病人,一緊張就要上廁,西醫看來是心理層面,但中醫就會透過中藥治標治本。又有些病人即使有病卻因為不在意而白白辛苦,有位外籍病人,由加拿大來港3年,經常肚痛,但只要躺著10分鐘便沒事,中醫稱之為『痞滿』的一種脾胃病,是壓力形成,對症下藥後5劑便好了。中醫是辨症論治,只要找到源頭就可以根治。現在的工作令我很有滿足感,我希望多推廣『治未病』的理念,讓年輕人知道不是有病才看中醫,大家應知道自己的體質,例如熱氣不要吃芒果,熱底的話傷風感冒不要吃雞等,讓大家懂得從飲食調理身體。」
曾為不少香港女性治病,梁尹倩最常說的一句竟是「不要吃太補」。「很多女生都懂得愛錫自己,但有時一知半解以為多用湯料就是滋補,但不是所有體質適合,所謂『是藥三分毒』,如不清楚就使用簡單湯料。有位女生常頭痛,卻不肯食西藥,我建議她平時多喝水,但原來她愛飲龍眼紅棗水,那就大錯特錯了,她其實適合飲綠茶。最近的燜燒杯熱潮也見到很多『太滋補食譜』,要小心選擇。」亦因此,她認為湯水食療及花草茶都對香港女性有用,故決心推出自家品牌以方便病人,亦因為見一些孩子皮膚敏感而決定出肥皂產品。
「如果我年輕十年會去讀西醫,以配合我的中醫診治。但我深信現在的我,只要好好利用自己善於溝通的長處,多做好中醫推廣的工作,也能協助下一代調理更好的體質。」
Text: Wincy Chan Photo: Raymond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