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Trailblazers@work03.04.2019

情緒擺渡人 Soul Healer

[embedyt]https://www.youtube.com/embed/sk27KRnzlSc[/embedyt]

每個城市人的心裡都滿懷「情緒垃圾」,有誰還願意做別人的垃圾桶?

劉雨鈤(Christo)卻立下恆願,要成為別人的無底垃圾桶;她是一位情緒諮商師。

人的心像海洋、河流,時而浪急,總可回歸平靜。她為人擺渡,深信沒有擺不平的風浪,沒有渡不過的心河。

訪問當天,我忙得不可開交,早午餐都沒有吃,只帶着一盒牛奶一件蛋卷,直接奔往Christo的工作室。懶理肚子餓得發響,腦袋只顧思量,訪問要怎樣做?照片要怎樣拍?焦慮、急躁、擔憂、疑惑一一湧現。我著低頭走,想着想着,已到達工作室門前按鈴。才抬起頭,應門的正是Christo,只見一張圓臉,一雙圓眼睛,一副圓眼鏡,連耳珠也是圓圓的。她的臉色紅潤,笑容親切,我登時放下亂糟糟的心情,注視眼前這位有點可愛的「活佛」。

才靜了一下,我想起Christo信佛,慌忙拿出袋裡的食物「自首」:「喝牛奶……可以嗎?」她帶著鼓勵的語調回應:「當然可以啦。」我才放下心,又忽地擔心訪問的細節,只顧環視四周,焦急地找拍照的場景。這時,Christo輕拍我的膊頭說:「不如你先吃點東西吧。」還帶我到工作桌前坐下,囑咐我應該先吃飽肚子,靜一靜,還端上一杯花茶。

情緒擺渡人 Soul Healer

情緒的深淵

Christo是一位情緒諮商師,專門爲客人調解內心的糾結。本來我要訪問她,自己卻滔滔不絕地說了老半天;她不急於表達自己,一一細聽。Christo有種親和力,用詞正面,很會鼓勵人,樣子也cute,讓人自然而然地對她傾訴。在這樣紛擾大城市,每個人胸口裡滿懷垃圾,有誰又願意做別人的垃圾桶?但她慈愛的說:「我是佛教徒,立志成爲別人無底的垃圾筒,這是我們的恆願。」

工作室提供情緒諮商服務。「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其實,不開心的人,不礙乎兩件事:被過去的不快牽動,被未來的擔憂拉走,總之是永遠都不在當下。」情感是抽像的,她會透過諮詢和商量的過程,讓客人畫畫、傾訴,留意他們畫畫時的用色、形狀和線條,觀察客人的反應,從而作出分析,然後將客人內心的情緒,透過比喻、情景實例,化成具象,爲客人找出內在糾結的情緒。

對世間的不滿,原是因爲對自己不滿。但城市人都擅於掩飾,令壓抑越深。她的客人中,有一位看上去十分乖巧,情緒平和的客人,誰知是一個「萬事不」的女子。

「萬事不」對身邊所有事情都是負面的。對身邊人不滿,對工作不滿,與人相處有無窮的障礙,就連一些生活瑣事都是不不不。問她:「一起吃早餐好嗎?」「我不吃早餐的。」「吃糖呢?」「我不喜歡吃糖果」。萬事不。

情緒擺渡人 Soul Healer

對她最大的困擾,是別人的評價。

萬是不說:「別人對我的看法都不是我,爲甚麼他們要誤解我?」看不過眼的事情太多,她的心很不舒服。

Christo想出一些方法,讓她抽離,用一個遠一些的視點看自己。

她問「萬事不」:「如果你要帶一個遊客遊香港,你會帶他去哪裏?」

「搭纜車上山頂,海洋公園,中環landmark吧,也可以去廟街逛,到深井吃燒鵝。」

「要是你放假,你會上哪兒?」

「在茶餐廳吃早餐,或上酒樓飲茶,逛屋苑商場,逛超市。」

「你放假不會上山頂?」

「我幹嗎無端端上山頂?」

「其實兩個地方都是香港呀,只是站在不同的視點看。等同於,你上班時給人看到的一面,也許是你因工作須要而表現出來,也許是你的其中一面,總之不是立體的你,但都是你呀。」於是,「萬事不」有些懂了,原來可以用不同的視點去了解自己,也了解到別人的視點。Christo說:「我們往往把自己的事情放大,但又沒有很大的覺知,於是便會偏執。」

情緒太抽象,每個人心裡都像一間載滿垃圾的黑房,「我的工作是爲他們開燈,或借一點燭光,將問題實體化,讓垃圾現形,然後清理。」她亦會利用人類圖、花精治療和冥想法輔助有需要的客人。當人覺察情緒,阻止負面情緒蔓延,於是當再次面對相同的情緒風暴時,便會產生免疫力,不會再掉進情緒的深淵。

有的客人,甫進門已經哭。晚飯也來不及吃,急需處理情緒的飢餓。「很多時,除了給他們一杯水,就是一包紙巾。有的甫進門已經哭,上班時要飾演自己最强的一面,不可以被看都弱點,自由在這裏才可以釋放。」

每次幫到客人,不單讓他們快樂起來,也得都自己的滿足感,對個人來說是一大進程。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執着,自己未放下的東西。當我在清理他們的垃圾,其實也在清理自己的垃圾。他們讓我enrich我的生命,令我覺得我做的事很有意義。」

情緒擺渡人 Soul Healer

創業小故事

Christo讀設計出身,在中學教藝術、設計接近二十年。學校裡滿是藝術家,情緒洶涌澎湃,是創作的動力,但也造成生活上各種牽絆。「學校對於知識的傳授是很成功,但對於處理情緒,覺察自己情緒,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不足。我曾經以爲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但原來改變人心並不容易。」曾患上重型抑鬱症,深感情緒困擾做成的壓力,自此她成爲同事、同學,以至清潔姐姐的的情緒垃圾桶。適逢她開始學習靈修,便萌生衝着校園,設立社企的理念。

最初,她想幫年輕人尋回自己。去年七月開業,她與一班朋友合資在荔枝角的工廈設立工作室,希望走入社區,與學校合作,爲年輕人作情緒支援工作方。但有情緒問題的客人,好像有獨突的觸角,一個一個的找上門,後來演變成現在的情緒諮商中心。

這個藝術與身心靈的實體平台,會不定時以工作坊、展覽、講座、分享會等展現藝術及身心靈力量,歡迎不同團體或個人形式的合作計劃。Christo亦是國際巴哈花精註冊應用師、人類圖諮詢師,擅於發掘人的潛能。

 

Text: Casey To

Photo: Lawrence 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