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15

福島災區之行

災難抗逆力的問題如果能及早獲得足夠重視,大概沒有人會在飽受地震和海嘯威脅的海岸興建核能發電廠吧。

今年年初,我和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的同事出席了由聯合國減災署(UNISDR)在日本宮城縣仙台舉辦的世界減災大會。超過8,000名來自聯合國成員國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與會。大會最後通過「仙台減災框架」,提出未來15年的4項優先行動:瞭解災害風險;加強災害風險管理;投資於減災以提升災難抗逆能力;加強備災以作有效的災害應變,並把災區重建得比原來更好。

會上,我分享了CCOUC團隊在中國貧困偏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公共衛生災害準備項目的經驗。應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我亦就「農村減災與健康:基層醫療和在地醫護人員的角色」表達了看法。會後,我們於香港舉辦了「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是減災大會後首個同類國際研討會。

我和4位CCOUC同事在會議結束後到311大地震的重災區作實地考察。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外海發生9級大地震,引發高達40.5公尺海嘯,造成數以萬計死傷,並導致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核泄漏事故,受輻射影響的10公里範圍至今仍是無人地帶。

我們從仙台出發,沿著被海嘯衝擊的100公里沿海地區走到福島縣南相馬市。災難過去4年,災區仍滿目瘡痍,重建似乎遙遙無期,很多災民仍得棲身於臨時居所。我們參觀了山元町一所被海嘯損毀而荒廢了的小學校舍。海嘯發生當日,幸好校長作出正確的應變決定,帶領師生走到學校天台,避過淹沒四層樓的洪水,全校沒有一人傷亡。據了解,一些選擇到地庫避難的學校卻沒有那麼幸運。天災常常是突如其來的,要在千鈞一發之際作出正確決定,必須依靠平日對災難和應變的透徹認識。這個大災中令人安慰的小故事,更堅定我和同事們推廣災難應變的決心。我們亦到距離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僅15公里的小高區,區內房屋大致完好,但空無一人,荒廢了的火車站外仍然整齊地排列著幾行單車,令人感概。站在那個春光明媚卻渺無人煙的寧靜日本小社區的街頭,我不禁聯想到:災難抗逆力的問題如果能及早獲得足夠重視,大概沒有人會在飽受地震和海嘯威脅的海岸興建核能發電廠吧。

PROFILE 

陳英凝

2006年獲頒《旭茉JESSICA》

成功女性大獎

 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董事會顧問委員會成員/

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