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8.2015

從健康通向幸福 吳若松

每位女性都渴望幸福,可幸福究竟是什麼?在婦產科醫生吳若松眼中,「擁有健康的身體、滿意的婚姻、有為之追求的事業、有快樂的生活」,這樣的女性一定是幸福的。而吳若松一直為之奮鬥的事業,就是在幫助女性完成幸福拼圖上的「健康」版塊,她期望每一位女性都擁有身心健康,也期望能將幸福之花,灑遍四周。

曾有人說「金眼科,銀外科,吵吵鬧鬧小兒科,又髒又累婦產科」,這個說法當然是誇張了,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婦產科確實很辛苦。但在這個領域裡雖然工作很累,當你聽到孩子呱呱落地的哭聲,看到家屬臉上快樂的表情;當你搶救了一個病人,讓她重新回歸幸福的家庭,你真的會比她們還要高興。- 吳若松

做醫生不容易 ,醫德和醫術一定要並重 。事關人命 ,光有好態度 ,沒有好技術也不行 。

J:JESSICA NG                W:WU RUOSONG

醫術與醫德

J:我一直都很敬重醫生這個職業,覺得是救死扶傷的天使。在婦產科這個領域,我也聽過著名的婦科大夫林巧稚的故事,在你的身上,每次看到你談起事業的熱情,我同樣可以感受到你對婦產科事業的執著追求。

W:說起來,林巧稚是我的榜樣,更是我的老師。1979年我曾經在北京的協和醫院進修一年,當時林巧稚大夫是協和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她高齡還堅持帶著我們查病房。她為人和藹,診斷很嚴謹,有很高的威信。

J:那我相信,她一定也曾深深影響到你吧?

W:是的,雖然林巧稚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但是她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婦產科事業。協和醫院到現在在業內的口碑仍然如此高,是從林巧稚開始那些醫生們作出的貢獻。在林巧稚大夫和協和醫院的其他老一輩醫生身上,我覺得我學到了很重要的兩點: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醫術高,醫德也要非常好。他們對病人的態度,對醫院的管理,都讓我學到很多,受益匪淺。

J:有時我也會看到一些關於醫生的劇集,比如《怪醫豪斯(House)》和《實習醫生風雲(Grey’s Anatomy)》,看的時候都是津津有味的,但過後我總覺得他們似乎過於傳奇了。真實生活中的醫生又應該是怎樣的?

W:作為醫生,我覺得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為病人服務。看病不能分高低貴賤,也不能分熟人不熟,病人對我們醫生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人。雖然不能把每一個病人都治好,但我會好好地去治療每一個病人。

J:我覺得在任何領域都是這樣,技術好當然很值得讚賞,但是如果沒有優秀的品德,那麼一切都歸零。

W:沒錯。可是我覺得做醫生更不容易。醫德和醫術一定要並重。事關人命,你光有好的態度,沒有好的技術,也不行。因此過去幾十年我一直很努力地去提高我的技術,也告誡那些年輕的醫生。我還有一位讓我敬重的老師,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獎者。多年後當我自己也得了五一勞動獎章時,我還去對她說,這是我繼承了你的醫術和醫德。

從健康通向幸福 吳若松

保護好自己

「女性如花,花開四季,是有自己的規律的。女性在她的青春期,初潮開始,生理和心理容易發生變化;懷孕期、產後,情緒容易發生波動,不好好處理,有些還會得抑鬱症;到了四十多歲,更年期來了,也很成問題;再到老年期⋯⋯我覺得女性要把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把握住,保持心理健康,這朵美麗的花便能開得更好。」

J:我們身為女性,我覺得相比男性,女性需要生育,從身體構造上說,也更容易受到侵害。那你覺得女性是否就是弱者?

W:的確,女性相對男性,在生理上、體力上都有一些不同。女性不僅要工作,還要懷孕生子,擔負家庭,通常在養育教育孩子身上,也投入更多的精力。雖然過去都是這樣,但現在我們的社會也湧現出很多女強人,她們在工作事業上獲得的成功,不亞於男性。所以我覺得女性同樣可以成為強者,獲得成功。

J: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就覺得非常欣慰,總能從你們身上獲得能量,這也是我們做出版以及舉辦「成功女性頒獎典禮」的初衷。不過我還是覺得女性在事業之外,也還必須顧及到家庭。

W:我也很佩服你,事業家庭都很成功。在我的很多病人裡,有這樣一部分人,她們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也就耽誤了婚姻,耽誤了家庭,也耽誤了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齡。但其實我很想對她們說,戀愛、結婚、生子與事業並不矛盾,可以同時並進。

J:可能在香港,類似這樣在職場上打拼的例子還是挺多的,香港女性的生育年齡也普遍偏晚。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找一個對的人,然後一起經營家庭,有對方的支持,再把時間很好地運用,事業和家庭真的是可以並行的。而且當了母親之後,感覺非常幸福。

W:沒錯,現在我的病人中,有一些40多歲做了董事長了,事業成功了,卻生不了孩子了。因為生孩子是有最佳年齡段的,她們在最好的年齡打拼,沒想到自己成功之後,年紀大了,卵巢功能衰退,各種婦科的疾病也來了,令她們無法再成為母親,令人非常遺憾。

J:我聽過你的一個故事,是說你曾經為一位遭遇性侵害的女孩子做了修補,讓她獲得了新生,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這故事很感人,那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你覺得身為女性要如何保護自己呢?

W: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我覺得,身為女孩子一定要更好地把握好自己,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很多未婚女性流產、宮外孕,之後對她的生育造成一定的影響。我覺得她們應當把握好尺度,潔身自愛。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點很重要,也不要熬夜、抽煙、喝酒、長時間對著電腦等等。另外,每個年齡的女性,一旦發現自己有什麼問題,或者遭受了什麼侵害,一定要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有些女孩不好意思來看,結果來看的時候,錯過最好的治療機會,非常可惜。所以大家還是要相信醫生。

從健康通向幸福 吳若松

公益在民間

「靠我一人之力,可能無法幫助到更多的女性。在深圳南澳的『消滅宮頸癌示範鎮』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動員當地的婦女,建立了消滅宮頸癌的模式。我相信,通過我們的早期的檢查和預防,通過當地婦女的預防學習後的互相宣傳,幾年後這裡就不會再有宮頸癌發生了。」

J:如今很多時尚品牌也都在做女性的公益項目,比如一年一度的粉紅絲帶活動,防愛滋病日等等。我們雜誌也一直都在做這方面的宣傳。在你看來,對於這些關乎女性自身的健康宣傳力度是否已經很到位了呢?

W:我覺得這些宣傳雖然很好,但是我們廣大的群眾是在基層,在農村或工廠,這些地方可能是宣傳的死角,而她們卻是最需要這些檢查的人群。而像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其實已經宣傳很到位了。相反,比較貧困的地方卻宣傳不多,她們連最簡單的「抹片」都不知道。所以我每年都要去,每次都要講很多話。現在時間久了,她們不用我講太多了。所以說,很多形式可能很好,但是宣傳的方式和深度還是需要加強。

J:很多人在你這個年紀都已經弄孫為樂了,而你退休之後還依然在做婦產科的事業。為什麼你會繼續這一份事業呢,你覺得可以把這份事業做到幾時?

W:退休後我想在女性的公益方面多做一些事情,主要是繼續推廣宮頸癌的篩查項目。在2005年,我開始走遍了深圳南澳的村村寨寨,進行相關的宣傳;而在我退休之後,正好有一個很好的項目,就是美國國際防癌組織和深圳女醫師協會合作進行了「深圳女性人群子宮頸癌篩查」項目,打算篩查一萬個個案,我是項目的顧問。我們為了給這個活動籌集資金,深圳女醫師協會就辦了我們現在這個瑞安迪婦科診所。它的性質是民營的,但實際性質是公益的,也附帶看一些門診。我就從顧問成為了門診部主任。

J:這個專案是如何進行運作的呢,到現在已經獲得了一些什麼成果了呢?我很想知道。

W:我做這個項目已經做了三年。舉一個我現在還在做的項目,「消滅宮頸癌示範鎮」。這個項目主要是在南澳的一個鎮,動員當地的婦女建立消滅宮頸癌的模式。由於宮頸癌是可以在早期通過HPV進行檢查和預防,並且在早期進行醫治,而從感染HPV到發生病變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完全可以杜絕或者早些治療。我這些年來陸續在那裡查到好幾個病例,今年還會去,但是我覺得由於前幾年我們的篩查的力度比較大,今年那裡的宮頸癌的病例應該會減少了。把高危的治好,在18歲時把HPV預防針打好,這樣我相信,幾年後這裡就不會再有宮頸癌發生了。

J:看起來這個模式已經越來越完善,漸漸深入人心了。現在香港的衛生署也都在積極推廣HPV疫苗的接種,我覺得對女性的健康而言,那確實是很大的進步和幫助。

W:對,現在這個預防針還只有去香港才能打,希望也能早日推廣到大陸,讓更多女性受益。

J:如今,醫生的角色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為了病患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環境,很多高端的私人診所也陸續進入了中國。我知道如今你也在私人診所從業,你覺得私人診所相比公立醫院,它的優勢在哪里?對醫生和病人而言是否有更大的保障?

W:私營的診所如今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它可以房子蓋得很好,可以裝修得很好,可以服務得很好,但是它的技術力量良莠不齊,遠遠不如公立醫院。培養一個醫生太不容易了,要經過很多的磨練、失敗、經驗教訓才可以;但是現在的年輕醫生,肯定還是不那麼想去私人醫院,因為公立醫院有進修、學習,多年積累下來的醫療模式的支援,以及很多有經驗的醫生作為老師,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私立醫院要找好的醫生非常不易,我這五年也受到很多私人醫院醫生的邀約,我也拒絕了。他們沒一個團隊,他們要不斷產生利潤,並不適合我。我還是堅定地在這個診所,因為可以有一半時間在做公益項目,而這些才是我想做的。

J:你無私地在公益事業上付出了那麼多。看來,中國的私立醫院模式還是需要進行完善。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像你這樣的好醫生來為病患帶來福音。

W:在私人醫院的體制上,還有一大步需要走。在海外,或者在香港,私人醫院就運營得非常好,他們與公立醫院是互動的。只有體制改了,病人們才不會一窩蜂都去公立醫院,才會信賴私立醫院。私立醫院有很好的條件,很好的服務,如果能在體制上再做一些改革,要把道德理念放在首位,還是大有可為的。

J:你的家人是否一直支援你的工作呢?會不會偶爾也抱怨一下,讓你多陪陪家人呢?

W:我感謝我先生,他還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可能抱怨比較多的還是我的兒子和兒媳。他們工作很忙,我孫女七歲了,但我幾乎也沒帶過她,只是偶爾去看看,對孫女兒的照顧還不夠多。兒子兒媳和親家都希望我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多一些關注,而且他們覺得我年紀大了,也可以回家享清福了。我現在也快七十歲的人了,也逐漸想把負擔減輕一些,工作壓力減小一點,多陪陪家人。現正在計劃今年裡與家人去旅遊。

PROFILE
吳若松 – 深圳市醫學會副會長/深圳瑞安迪婦科門診部主任/南方醫科大學教授

歷任雲南省人民醫院住院醫師、福建省婦幼保健院主治醫師、雲南省人民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和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於2006年被聘為南方醫科大學教授。現為深圳女醫師協會專家、中華醫學會深圳市婦產科分會副主委、深圳市醫學會副會長、深圳市骨質疏鬆學會委員、深圳市第三屆政協委員。先後完成多項國家級婦科臨床研究項目,在國家級及省級醫學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數十篇。在婦科宮頸疾病、婦科腫瘤、不孕不育等康復領域的教學、科研與臨床診療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退休後,全心投入女性健康義診等公益事務。

Photo: Jay 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