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管教不相衝
迪士尼的《魔雪奇緣》(Frozen) 在小女孩的圈子裡大熱,梳了姐姐 Elsa 的辮子,便魔法上身,樂此不疲的大唱大跳 “Let It Go”。載歌載舞的孩子感染得到Elsa的恐懼、憤怒和興奮等情感,卻未必聽懂這首歌的訊息。作為觀眾的我,眼睛在看小女孩們各自精彩地演譯 Elsa,心神卻一直在思考,假如 Elsa 的爸媽沒有把她與至親至愛的妹妹隔離,故事又會如何發展?
恰巧最近在 Youtube 看到一條短片,相信是由一班電影迷及動畫愛好者所組成的工作室,為《魔雪奇緣》製作了另一個故事結局,短片由 Elsa 的爸媽帶著姊妹倆到石頭精靈那裡求助開始,當精靈向Elsa解釋了愛與恐懼如何左右她的魔法後,Elsa的爸媽馬上問了精靈一大堆該怎樣處理Elsa的魔法問題:我們是否要把她關起來?我們是否要讓她害怕自己?我們是否要把她與外間隔絕⋯⋯總之,在電影中令Elsa感到恐懼的情節,在 Youtube 的短片中,就成為 Elsa 爸媽的問題。
愛與管教沒有衝突
創作人透過精靈表達有關愛與恐懼的看法,令我再進一步聯想到愛與管教的問題。愛與管教雖是不少親子教養著作的主題,爸媽同意作者所言是一回事,但一放下書本回到現實,要真正面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時,爸媽所行的又是另一回事。遇過一位爸爸,很希望能好好調教女兒的偏執行為和易怒情緒,但每當女兒跟他說「爸爸,我不愛你!」,這位爸爸的心就會抽搐絞痛,歉疚得懷疑自己對女兒會否太過嚴厲,擔心長遠會影響到父女的關係,於是所謂的管教,說過便算了。也遇過另一類父母,即使聽到孩子一時意氣的激心話,也能保持冷靜,把自己所信奉的一套管教原則堅持到底,可是看在旁人眼裡,又換來沒有愛心、軍訓等批評,仿佛愛與管教就是兩個對立面,爸媽就在兩極之間團團轉,左右教養難! 很喜歡王濤博士的一本著作《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書中提及的愛和規矩,是一種共存、不可分割的關係。愛需要規矩的約束,孩子才明白界線的重要,爸媽也才懂得拿捏愛與溺愛那條模糊界線。規矩若沒有了愛,只等同於治標式的負面懲罰,對孩子培養好習慣和好情緒,起不到重要作用。
愛與管教的平衡點
愛與管教需要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沒有一個宇宙通行的公式去達成,需要爸媽用心的按照自己家庭的獨特個性,在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中摸索出來。不過在實驗與摸索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原則,讓爸媽更易擺脫教養迷思,純熟技巧地拿揑平衡線。
1. 從孩子的世界入手,先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再按年齡和發展階段,訂立孩子能力所及的規矩。這可避免爸媽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或過高的期望,令管教變得吃力不討好。
2. 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且一致地執行規矩,不要在心情好時寬鬆,生氣時嚴厲,甚至因受怒氣影響而不按理加重懲罰,要孩子承受過於所當受的後果。
3. 鼓勵孩子不再犯錯的同時,也要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孩子犯錯了,若爸媽只會責備孩子,甚至全盤否定孩子在事件中做得好的部分,孩子容易氣餒。但若孩子認錯後,爸媽只一味鼓勵他下次不要再犯,免去他所要負的責任,則孩子很難學會從後果去推斷應否作某個行動。讓孩子承受所能承擔的處罰,孩子會慢慢學會成熟地待人接物。
4. 夫婦倆調整步伐,以一致的方式和要求去規範,更要以一致的態度去愛孩子。一致的教養步調,讓孩子明白爸媽與他們所訂的「家規」,是認真不可藐視的。 或許,我們作為爸媽的之所以左右教養難,總是把愛與管教變成極端,是因為我們都很盡力想在孩子和別人眼中,成為完美爸媽。可是當我們踏上教養路的日子愈久,便愈看清,爸媽永遠都處於新手狀態,我們只是跟著孩子一起,再度經歷二次成長。或許,我們能放下對完美的執著,平衡點就自然呈現眼前。
至於短片的結局如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這個連結瀏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hvBNZdGcQ,絕對值得一看,啟發良多的二次創作。
Text: 朱綽婷
童書系列 《親親•融融》 朱綽婷
資深編輯,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跨媒體創作,兒子出生後曾投身全職媽媽行列,現已轉型為半職媽媽,趁著孩子上學那幾小時空檔,重尋工作的樂趣,繼續透過自身創作經驗及日常觀察,啟發身邊孩子對寫作的興趣,亦喜歡設計互動學習遊戲,加強孩子的溝通技巧。著作包括《親親•融融》、《好孩子•好習慣》中英雙語童書系列、《新丁媽咪手記》、《天使猜情尋》、《我不再單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