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Trailblazers24.09.2021

為「安老」重新定義!文化村接棒人羅凱寧:長者也能擁有自主權

提到安老服務及產品,大眾的印象可能是冷冰冰的護老院、笨重的輪椅、淡而無味的糊仔……令人不期然對年老生活感到恐懼不安,生怕這是自身未來的寫照。文化村接棒人羅凱寧(Stephanie)自繼承家族生意後,則決心打破坊間對安老服務的刻板印象,將傳統的安老概念轉化為「樂齡」理念,讓面臨老化的本地人口除了「安心老去」,亦能「樂於增齡」。

Text: Moli  Photos: Sze Cheun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借鑒海外改革樂齡服務

十多年前,Stephanie 在美國修畢心理學及日語後移居日本,驚覺當地對長者的尊重滲透大小角落,與當時的香港成強烈對比,促成內心一股使命感,決心改變大眾對長者生活的印象,「在日本留意到當地有銀髮族街;百貨公司不單止有嬰兒專區,還有長者用品專櫃。安老院的膳食不論在外觀及營養方面都很講究,又有機械去輔助護理員減少扶抱時消耗的腰力,每個細節都很貼心。反觀香港,大部分人對安老服務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醫療層面,根本不知道有甚麼專用產品。」

除了借鑒日本,Stephanie 近五年亦開始參考北歐人的智慧,引進多元化的安老產品,例如芬蘭的無障礙設備、挪威的高背椅等,更在安老院融入北歐的設計概念,「我們最新的安老院用上了大量北歐元素,如運用鮮色傢俬營造出居家的窩心氛圍。另外,北歐很鼓勵長者建立專屬的 community life,安老院內甚至設有髮型屋、美容院、咖啡店、空中花園等,設施一應俱全 ; 他們又懂得運用科技協助長者在生活上獨立自主,不再予人『弱者』的感覺。」

將生活主權交予長者

人們對於年老的恐懼,也許源於心中預設了很多「不可能」,覺得自己沒法自主,只能任由照顧者的「擺佈」,而 Stephanie 這些年來則致力改變這種大眾心態及行業生態,「年老後真的沒選擇嗎?日文有個字叫『お思いやり』,意指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相信很多人都希望年老時仍活得有尊嚴及選擇,所以我決定由基本做起,逐一改革每個細節。」想像到幾十年後自己成為當中一員,Stephanie 也希望過著自主的生活,「相信我會跟幾位好友同住,退休後也會繼續行山、開派對等各類活動。『居家安老』將會是大勢所趨,甚至現在經已如此了,在人口老化及長壽現象下,安老院供不應求,加上很多人都憧憬能自力更生,在家中安享晚年。」考慮到居家安老的需求,文化村又增設了上門評估家居服務,為長者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住所。

除了積極與長者溝通,嘗試代入他們的角度思考,與家中長輩的經歷也成就了一個契機,觸發Stephanie 從不同層面作革新,「當年取得軟餐食品的專利時,爺爺已經要 tube feeding,未能享用到;到嫲嫲中風前的一天,她問我有甚麼可以吃,我們讓她吃了一頓軟餐,便成為她的最後一餐……相信類似的故事在很多家庭重覆發生。在此之後,我們嘗試創作出長者喜愛的食物,如軟餐版的『黯然銷魂叉燒飯』等,重現長者懷念的味道,令每位院友都很興奮!」

照顧是責任,也是福氣

隨著網絡媒體令資訊流動發達,照顧者對安老產品服務的期望也不斷提升,Stephanie 指香港消費者相當聰明,能快速掌握環球的安老資訊,所以她會持續聆聽顧客需求,永無休止地學習,「要了解長者及照顧者的需求,真的要花時間去『浸』,每天都要學習,沒有停下來的一天。我們的產品並非單單自己覺得好用就入貨,而是透過試行階段,有正面 feedback 才引入。」

隨著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下降,安老業展望未來會持續擴展,招攬人手入行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比起學歷背景,Stephanie 更看重的是入行人士的初心,「這一行業是辛苦的,當然我們會提供足夠支持,例如善用科技減輕繁瑣的工作,但你是否用心去服務長者才最重要,例如引進軟餐時,製作上需要更多工序,你樂見長者食量增加、營養改善,才會覺得工作是快樂的。曾經到日本安老院考察,感受到服務者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光榮,希望我們也能改變本地在這方面的思維文化。對我而言,照顧是一種責任,亦是一種福氣,不論是產品或服務也好,希望文化村能成為他們同行上的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