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Trailblazers13.09.2021

職場新鮮人分享 — 由無聲到有聲的辯論教練

回想學生時代,對辯論比賽的印象,是台上一班說話思辯清晰、發言鏗鏘有力的人在連珠發炮地「激戰」,台下同學在追趕他們的思路節奏,好不緊湊,連喘息空間都沒有。你以為天生要能言善辯、愛鬥嘴才可參與這項以嘴巴及腦袋決勝負的活動嗎辯論教練 Vicky 卻以自身經驗證明,由無聲到有聲的可能。

Text: Moli Ng   Photo: Raymond Chan

從中學時代起便參加辯論隊的 Vicky,自細沉默寡言,卻以辯論為契機開拓了自我潛能,「中三時老師邀請我上青年論壇,事後獲稱讚聲音動聽,隨後加入辯論隊打了一、兩場比賽均漸見佳績。當時學業成績不算標青,因辯論而令老師同學記得自己,漸漸產生了成功感。」辯論帶來的滿足感在中學畢業後並未結束,除了陪伴 Vicky 走過大學四年,更由她的興趣轉為職業,「在大學打了四年辯論,慢慢開始想從事相關工作,也會到學校當兼職教練,帶領學生比賽。剛巧有次做評判時,有前輩邀請我加入他的訓練演說及口才的公司,便走上了辯論教練的生涯。」

學生並肩作戰如隊友

由學生時代當辯論份子,到現職辯論教練, Vicky 經歷角色對調後亦感慨良多,「從前會對教練諸多抱怨,不滿被責罵,現在自己當教練了,終於明白他當時的心情。原來心態上會如此著緊,一方面很想給予學生自由,另一方面當時間太緊迫,會責備他們遲交講稿、自作主張又愛『駁嘴』。」不過,有別於課堂上的老師,教練的身份原來與學生牽絆更深,並肩上陣的戰友關係更成為她最大的滿足感,「跟平日上課不同的是,學生有興趣才會自願加入辯論隊,所以大部分都很投入、滿腔熱誠。有時父母或老師的教導他們未必入耳,教練的勸戒反而更有影響力。教練要帶領學生上場『打仗』,學生真的視你為戰友。勝敗不是重點,重點是可以見證學生拼搏及成長。當他們有想不通的地方時,你若能夠啟發他們『叮』一聲想通,他們會用很多不同方式去感激你,當中會有很多感動。感覺自己似在種樹一樣,他們中學六年整個塑造生涯就交託自己手中,所以我常稱他們為『我班仔女』,真的像一手湊大他們。」

傳理系出身的 Vicky 剛畢業便踏進教育界,首個挑戰便是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小朋友的內心可能埋藏了很多小劇場,他們默不作聲的背後,或許有些原因怕被外界知道、怕解決不了,有些人一上台就一片空白,有些會擔心別人覺得自己很笨。做了幾年便摸索到跟小朋友相處之道,稱讚是最首要的,稱讚後才告訴他們要改善的地方,他們才有自信及動力去進步。」演說及辯論除了講求口才了得,亦須言之有物,所以在訓練學生溝通技巧之餘,教練也要開啟學生思維,提升其社會觸覺,Vicky 坦言本地小朋友在這方面尤其不足,「香港小朋友讀書方面很聰明,特別是會加入打辯論的,必然熱愛思考,但他們思考的僅限於課本上,缺乏創意,對日常生活及社會的認知不足,這尤其會影響演說內容,因為你必須從一個微小的主題作無限延伸。」

在「直升機家長」、「怪獸家長」比比皆是的世代下從事教育,跟家長的磨合又是另一大挑戰,「在教導學生以外,最重點是如何與家長溝通,他們期望甚高,甚至超越小朋友的能力。我們要讓家長清楚知道訓練過程教導了甚麼、小朋友有何進步及改善,才可令他們覺得有繼續報讀的價值。」

由興趣到職業的幸福

除了教導辯論,Vicky 也會開演說班、司儀班、面試班,甚至桌遊班及攝影班等,對她本人而言也是一個接一個新領域,「在新範疇上可以看見自己不足之處,令自己不斷學習及進步,也有很多新嘗試。我們之前舉辦了全港一對一演辯比賽,『演辯』是一種新模式及概念,我們從中有更多新發現,同時令更多公眾人士體會到演辯的樂趣,有莫大滿足感!」畢業剛滿一年的 Vicky 說起話來一點不像新鮮人,更像一位泰然處之的老師,可見她選對教育路,亦打算繼續走下去,「小朋友的世界簡單一點,不像成人世界般複雜,加上可以將興趣化為職業,我自覺都幾幸福!未來亦打算在這個行業發展,甚至會考慮修讀教育文憑,嘗試教職位置


Vicky Chin
學歷:新聞及傳播系學士
工作履歷:當演說及辯論教練 ~ 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