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食別講笑
不少家長為小朋友的飲食問題而煩惱,他們明白均衡飲食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一般都不會因食物種類而與小朋友作正面衝突,期望小朋友長大後,能慢慢擴闊食物種類及烹調方式。有研究發現,偏食是身體用行為發出的警號,屬發展困難的表徵。
長每天與偏食孩子在餐桌上的角力,實在難分對與錯。有基因研究發現,部分人的腦部反應過敏,令他們對隱藏於食物中的味道、氣味和質感無限放大,導致進食某種食物時,感到極難接受,行為表現像嚴重偏食。例如,吃到微辣的食物時,因味覺感觀能力過敏,令人感到猶如進食十級辣的程度。因為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天生感觀敏感的情況會令幼兒進食時感到很大挑戰,每天吃飯好像如曾臨大敵一般。
Duke University為917名2至6歲小朋友進行為期3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每5位幼兒中,有1位具不同程度的偏食問題。偏食者當中有18%被分類為中度偏食,3%屬嚴重偏食,偏食的情況看來頗普遍。專家分析幼兒的偏食問題時,發現中度以上偏食的幼兒較不偏食的同輩有較大機會出現社交焦慮、抑鬱及其他相關情緒健康問題。中度偏食的幼兒更有發展分離焦慮及過度活躍症等發展困難的危機。嚴重偏食的幼兒 (偏食情況已延伸引至不能在家以外的地點用餐或偏食程度已影響至其與他人用餐的能力),這些幼兒較沒有偏食習慣的幼兒有多達7倍機會患上社交焦慮症,以及多2倍機會患有抑鬱症的可能。雖然隨著時間和成熟度,部分幼兒會較樂於接受新食物或擴闊食物種類,但研究者在兩年後跟進幼兒的發展,患有情緒或發展障礙的偏食幼兒的病情變得更嚴重。
此外,先前的不愉快進食經驗,例如被逼強行進食,都有機會演變成發展焦慮的伏線。不愉快的經歷令幼兒情緒創傷,把食物聯繫到不快情緒,從而對某種食物或食物類別表現抗拒。而有情緒病及焦慮型的家長亦很大機會培育出偏食的孩子。人類與動物一樣,若情緒上感到不安穩,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號,令進食時有所戒備。由於有情緒病及焦慮型的家長與幼兒建立安全依附感關係上出現困難,故他們的孩子會較難接受新食物或擴闊食物種類,未能勇敢嘗試。
總括而言, 雖然上述研究並沒發現偏食與焦慮、抑鬱和過度活躍症有直接關係,而偏食成因眾多,但偏食的行為表徵能給予醫療團隊提供一個好的線索及機會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及早介入。林穎姿博士
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教育心理學),擁有超過10年特殊學習服務、兒童心理治療及培訓等經驗,曾於醫院、學校及社區中心工作。現任職香港保護兒童會,為嬰兒至小學階段兒童提供教育心理評估、輔導及訓練等服務,對照顧及支援有發展差異的兒童別有心得,專項包括:早期介入訓練、教育心理評估及治療小組等。
TEXT*林穎姿 CO-ORDINATION* Candy Cheung ILLUSTRATION* E貓(Facebook @小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