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Trailblazers·@Work08.11.2021

中國女太空人如何面對女性困局

在十月十六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更將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太空人,引起大眾熱烈討論。

Text: 梁思韻 (香港菁英會副秘書長)

雖然,有科學研究認為女性在太空具有某些優勢,例如女性體內一些微量元素 (如鎂) 的代謝較男性好,而鐵的含量較低,因此不易出現鐵中毒、血栓、血管痙攣、心律紊亂等問題,較適合於太空長時間生活。但正所謂,做女人難,做事業成功女人更難。縱使現在女性就業機會比以前大,職場歧視看似減少了,但女性面對生理變化影響工作,真是有苦自己知。就以王亞平為例,國家航天局為她特製太空椅,而當月事期間更要改變工作安排,否則容易出現「減壓病」。就是因為男女大不同,而大部份工作環境也是以男性為主導,許多女性往往因為不想麻煩別人,選擇啞忍或退出崗位,這就是社會契約所產生「看不見的男女不平等」。試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國家航天局為王亞平特製專為女性而設的設備和工作安排、如果她因為不想「麻煩」別人、如果她怕上了太空沒有人照顧四歲女兒,就沒有今天這位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太空人的出現。

女性要突破心理關口確實比男性大,大部分職場女性均面臨「升」還是「生」的難題。對她們而言,有形無形的「生育歧視」常有發生:近期是否計劃生育,成為了僱主考慮升遷的無形標準之一。另一方面,社會長久以來對男女分工的不同觀念,令女性往往於婚後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是每個職場女性均須作出的抉擇 —— 若她們選擇待孩子長大後再重投職場,卻發現職場大門的年齡門檻早已提高,或是受「玻璃天花」、待遇較離開職場前差、公司無法接納她們「彈性工作時間」等問題所限,使得生理上的差異導致了經濟上的差異 —— 根據 2021 7 月統計處發表的報告,就業女性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只有 15,000 元,而男性則達 20,000 元。在女性受高等教育比率略高於男性的香港社會,這樣的差距應當有進一步收窄的空間。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社會須要承認並尊重兩性在生理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所帶來兩性選擇成本的不同。在女性「撐起半邊天」的時代,如何協助女性發揮自身優勢,和協助女性於產後重投職場,是值得社會一同思考的議題。


梁思韻 Renee Leung
香港菁英會副秘書長
香港註冊教師;《兒童地方誌》作者;教育政策研究碩士;兩子之母;同時為多份報刊撰文,關注 SEN 學童、教育政策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