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Trailblazers·Technology30.01.2023

將 100 萬個不可能化成可能 —— FreightAmigo 聯合創辦人 Ivy Tse

近年各行各業都講求數碼轉型,偏偏物流及供應鏈在科技應用上遠遠落後,令物流業需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處理繁瑣重覆的運送程序。眼見如此,擁有資訊科技及物流背景的謝凱澄(Ivy)帶著「讓貿易更輕鬆」的使命出發,開辦一站式供應鏈金融平台 FreightAmigo ,決心開創智能物流管理,籍由先進科技解決全球貿易金融業務長久以來共同面對的問題。

Text: Moli  Photos: Raymond Chan

線上旅遊平台成靈感

還記得 10 幾年前,每到旅行旺季,旅行社外的人排山倒海來預訂機票酒店。誰料今時今日,打開手機已可以透過機票平台、酒店平台完成繁複手續,更可一次過對比價格,只需數分鐘已完成一場交易。

多年前大眾以為沒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已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分。眼見這種將不可能化成可能的科技發展,曾於在國際物流公司擔任管理層的 Ivy 在心中冒出疑問——這種平台能夠應用在物流業麼?「大部分國際物流公司依然採用傳統方式去報價,例如打電話、發電郵等等,整個流程每天重覆不斷,每張運單還產生大批文件要整理,耗費大量時間。單是在香港分公司,就已經需要 200 多人去處理這些繁複的工作。此外,當每個流程都牽涉大量人手時,就會增加人為錯誤。在物流過程中,一個字、一個號碼的出錯就足以令一件貨物遺失,連保險都不獲理賠。這對物流公司、船運公司及客戶等等都帶來損失。」眼見物流業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處理資料傳送,促使 Ivy 思考如何將物流數碼化,「可以用人工智能去計算運費嗎?如何將文件數碼化?我心中提出了很多疑問,希望找出解決方案。」

開創物流科技加速貿易鏈

至 2017 年,Ivy 與幾位聯合創辦人成功開創 FreightAmigo 一站式供應鏈金融平台,積極推動智能物流管理,結合了人工智能運算、大數據分析和 API 對接等技術,將國際貨運搜價流程由以往的 3 至 7 個工作天縮短成少於 3 分鐘,加快整個物流過程。「你可以將 FreightAmigo 想像成物流被的機票網,只要輸入你的貨物資料,便可即時比較運費、各種運送途徑,即時進行在線預訂。我們更為客戶提供數碼化的貨運文件,減少客人在運單、貨運標籤和商業發票等文件工作上花費的時間。用戶只要填好文件打印出來,就可以安心等待專人上來收件。無論是跨國公司、初創企業還是個人客戶,平台都可以大大節省客戶的時間和金錢。」

物流過程的數碼化,除了令用家感到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加速整條貿易鏈,幫助客戶完成交易,從而配合企業的業務發展。Ivy 看準物流與金融不可分割的連繫,積極進行跨界別合作,例如跟銀行界及保險業合作,將各界別的服務都串連於一個平台上,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貨運服務體驗。FreightAmigo 於 2020 年更於「創科挑戰賽—貿易融資數碼化」中獲金融管理局頒發「創業大獎」,表揚智能平台加速聯繫著全球托運人、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及物流服務提供商,「平台可以完全追蹤產品運送,當中產生的物流數據能安全可靠地提供交易數據予融資方去做評估,從而幫助中小企業做融資方案。疫情前大家著重的是金融,但自從疫情之後,大家都發現物流影響著整條供應鏈,決定了金融能否衍生出來。而我們創立的平台正正就是為客戶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讓他們聚焦於交易上,這也是為何我們叫做『Amigo』——一個協助你的朋友。」

跳出舒適圈  將不可能化成可能

跳出國際物流公司的管理層,打破舒適圈去創造別人眼中不可能的事,Ivy 坦言過程中遇上無盡低潮的時刻,「平台推出之前,身邊也給予我們很多忠告,當中聽過了 100 萬個『不可能』。」她直言自己也明瞭箇中原因,「物流過程有海量的資訊,一條供應鏈至少有 28 個持份者,由收貨、送到碼頭報關及清關、再到目的地碼頭又要報關清關,當中有危險品的話又有另外的文件處理,整個資訊流動及價錢運算都存在莫大的複雜性,並無一個標準化的公式。而當中牽涉的每一個單位,又未必願意去連接,甚至很多人已習慣傳統的做法,認為電話電郵的報價方式已經很方便。但我依然會疑問,是否真的無法解決呢?」時至今天,周邊的人由「怎麼可能做到」,轉變成請教她如何做到,令Ivy更確信平台的方向是正確的,「疫情後很多人會問:『為甚麼你可以走得這麼前?』他們現時都需要這樣的一種數碼化平台,幫助他們的企業發展。這證明有些事情,一定要有人行出來去創造可能。」

由零開始去開創先河,Ivy 與團隊的成績有目共睹,擁有新思維的她今年更成為「金紫荊女企業家獎」的創新科技獎得獎者。身處男性主導的科技界,她分享自己一直憑「好奇心」去不斷進步,「的而且確,不論物流或是科技業都是男性為主導,但我不會特別顧慮自己女性的身份。在職涯上我一直抱著好奇心去學習,而且會不斷思考新方法去改進,並非照板煮碗的將上一手同事的做法重覆實踐,而是去思考怎樣做成效會更好。」對於今天平台受到各界肯定,她感激自己的團隊以及其他初創公司在創科路上一直同行,「團隊並非單靠創辦人就足夠,上上下下有 IT、分析員、 UX/UI 設計師、市場部等多個崗位,需要像季候鳥般朝同一個方向飛行,才可到達目的地。亦慶幸加入了香港科學園,認識了很多金融科技的初創公司,彼此形成了一個互相交流的生態系統,從協作中增加可能性,亦令彼此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