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尼地和爹核士?西區地名拾趣
港島西區堅尼地城(Kennedy Town)一帶和其核心爹核士街(Davis Street)兩個地名都滿有外國風情,名字從何而來?聰明的各位當然知道和英殖時代有關了。
(上圖: 爹核士街(Davis Street),圖片來自堅城指南網誌)
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和堅尼地爵士(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分別是香港的第二任和第七任港督,對奠定香港早期的政策和發展方向都有着舉足輕重的貢獻。
戴維斯爵士是那個年代的中國通,自小具有語言和外交天份,喜好中國文學。他於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畢業後,即於1813年以18歲之齡抵達中國廣州,任職於東印度公司,利用閒暇時間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他在1844年2月23日獲委任,接替五月離職的砵甸乍爵士擔任第二任港督。軍人出身的砵甸乍爵士戰功顯赫,但對典章制度、城市發展等並不在行。戴維斯爵士則正好相反,大興教育、成立警隊、進行首次人口普查、確立警察和裁判司職權分家等重要政策,都是在其任內達成,中文名「爹核士」也是他自己起的。可惜因「律勞卑事件」引起他和在華英商不和,上任僅百餘日辭職返英。不過話說回來,只用百多日即做到這許多事,效率不可謂不高。
(上圖: 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堅尼地爵士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則是香港第七任總督,相對戴維斯爵士他似乎比較高調,堅尼地道、堅尼地街、堅尼地台和堅尼地城都是以他命名。
(上圖: 堅尼地爵士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堅尼地城整個區域都是在其任內填海得來,當年海旁地段多採用葡萄牙語”Praya”,中文則稱海旁。任內其他重要政績包括規劃和建設沿開燈塔和大潭水塘等基礎設施,以及擴大警隊編制,增聘華人警員。
(上圖: 港鐵堅尼地城站,圖片來自香港鐵路大典)
Text: 觀雲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