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Lifestyle02.09.2016

「胎毒」是什麼?

「胎毒」是什麼?有些準媽媽一聽到胎毒,便直覺認為胎兒受毒物入侵,甚至誤信偏方,自行至藥房買藥物服用;但是,胎毒起因源於孕婦體內堆積的有害物質,如果隨意服用藥物,可能會加重代謝不良等症狀,影響胎兒與母體。

Text: 譚莉英 (註冊中醫師)

其實胎毒是中醫給予的名詞,是指女性在懷孕期間,尚未適應體內因為胎兒所造成的生理變化,再加上突然增加的食量與代謝性產物無法順利排出時,這些鬱積在體內的代謝物或有害物質,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胎毒」。孕婦出現暗瘡、皮膚搔癢、過敏、紅腫、起疹子或便秘等症狀,就稱為「胎毒」發作,並非完全像是字面上「胎兒中毒」的意思;同樣地,若胎兒受到媽咪體內的代謝物質或有害物質影響,在出生半年內罹患?疸、奶癬、熱痱、濕疹、瘡疹、膿包或口瘡,也會被認定為一種胎毒表現。

古代與現代對於胎毒的定義也稍有不同,明朝《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的胎毒門提到:「凡小兒在月內有病者,皆胎毒也,並治其母。」代表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只要發生癲癇、抽搐、不明原因啼哭、心包膜炎、高燒或呼吸急促等,都算是受到胎毒影響,至於現代中醫界對於胎毒的定義,則是以媽咪與寶寶的皮膚症狀與便秘為主。

認識胎毒起因

中醫有種說法是「產前一盆火,產後一盆冰」,意指女性懷孕時,由於陽氣上升,代謝速度與平常不同,且體內較燥熱,倘若孕媽咪此時的飲食不加節制,或者經常吃一些不適當的食物,例如容易上火的燥熱性食物、酒類等,媽咪就容易出現「脾火」及「肝火」過盛等症狀;又或妊娠期間過勞、作息不正常、情緒起伏大、工作壓力,導致自己鬱鬱寡歡造成「肝火」、或思緒混亂引起「心火」;空氣污染、二手煙、呼吸道受細菌或病毒侵襲導致「肺火」,當五臟之火淤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化為胎毒,藏在母體與胚胎當中。而胎毒可分為熱毒與濕毒,其中又以熱毒比例較多,加之香港屬華南地區,氣候屬熱性,所以建議孕婦在分娩前要做清胎毒的準備。

從現代醫學解釋,因懷孕期間孕媽咪的食量會隨之增加,而食物中的蛋白質、鈣質、脂質等都需要靠肝臟、膽汁來分解與吸收,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胺基,再由腎臟排出體外。因此,孕期的肝腎負擔較大,此時,肝腎機能較差的孕媽咪若體內無法順利排出代謝物,或者是因孕後雌性激素影響膽汁的吸收功能時,這些積聚在體內的代謝物,就容易產生胎毒。

有人說懷孕時皮膚沒有什?大問題即代表沒有什?胎毒?其實不是。皮膚問題只是表現胎毒的其中一個特徵。若孕婦胎毒多會出現面目紅赤、身熱、口乾舌燥、口臭、口腔潰瘍、脾氣大、莫名煩躁、失眠、小便偏黃或大便秘結等。

在時間選擇上,一般情況是臨產前一、兩個月清胎毒,但如果孕婦在懷孕早期就出現上火症狀,則可隨時清胎毒。也有些孕婦懷孕期間體寒,例如早期孕吐反應比較重的很有可能是胃寒,這類孕婦則不適‘清胎毒,反而需要適當溫補。由於每個孕婦的情況不同,切忌自行進食寒涼、生冷、冰鎮的食品,因會消耗陽氣,導致生產時不夠力,甚至早產,建議在合資格的註冊中醫指導下清胎毒。

預防胎毒的方法有:

1.針灸: 針刺足三里、豐隆及內關等穴,佐以艾灸,隔日 1 次,7 次為一療程,有助於胎兒穩定成長、解胎毒、使懷孕及生產過程順利。
 title=足三里 title= 內關 title=豐2.飲食: 每天喝 8 杯水;懷孕期間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適量滋陰潤燥、生津養肺的食物和當季水果(室溫),少吃辛辣、油炸、油膩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3.注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休息,才能保障肌體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4.切忌為「清胎毒」亂用吃藥,某些清胎毒偏方、龜苓膏或涼茶,所含成分不適合孕婦飲用,盲目服用有隱患。

5.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新陳代謝。

6.保持心平氣和,暢懷安靜等正面情緒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