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Work·What's Hot·Trailblazers07.08.2022

風之后「世一」李麗珊!26年傳承賽場爭標精神

 

1996 年,李麗珊為香港贏得首面奧運金牌,在電視上一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激動人心,金句至今依然撼動,鼓舞「疫」境中的七百萬香港人。運動員就是激昂壯志,以及堅毅不撓的精神。 縱使面對逆境,總有乘風破浪之力。今期我們再次訪問李麗珊,看看香港首位世一對香港體壇的看法、回顧自己運動員生涯,以及當全職母親的體會。

 

Text: Goosie Lam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The Murray Hong Kong for the perfect location

 

J: Jessica Ng S: Shan Shan

J: 疫情令時間概念變得模糊,我們都記得上次見面的情景,卻想不起到底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S: 我也清楚記得那次在遊艇會的對談,確實想不起是那一年的事。過去數年經常待在家中,日常及防疫用品都盡量網上訂購,加上健身室關閉、體育場也不開放,對運動員出身的我來說,時間好像變得更漫長、更煎熬。然而環境有順有逆也是平常事,倒不如過轉個角度,利用空閒學習新事,挑戰自己。我一向不擅烹飪,這段時間多了下廚。雖然學藝仍然未精,但在過程中能找回生活的樂趣。

J: 下廚以外,和女兒們在家還有何新「挑戰」?

S: 要保持日常運動量,我便把訓練單車搬出露台,也算是在室外訓練吧。閒時會與女兒一同看運動影片,今天一起練腹肌,明天跳舞,彼此感情也因此慢慢增長,就當是苦中作樂吧。那時停工停課,一家人只能困在家裡,其實也不是壞透的事,至少讓我有更多時間與女兒傾談,更深入了解她們的想法,我還發現了小女兒愛冒險的性格。

去年她突然決定要到英國讀書,我便急忙打點籌備。先前學期中放假三個多星期,為免回港隔離兩星期,便決定與大女兒一同到新加坡相聚,結果住了兩個月。除了下廚,生活各方面都有很多新嘗試,例如有一次她們想學打網球,我們就租了個網球場,雖然大部分時間我們三母女都在執波,卻度過了非常快樂的時光。因大家都不擅長,更能享受那種純粹聚在一起的歡樂。唯一可惜的,是爸爸需要工作無法分身參與。

 

“ 26年前我為香港奪得第一金,讓人覺得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而26年後東京奧運的獎牌,更是教育傳承、運動普及化的成果。”

 

– 李麗珊

前香港隊滑浪風帆運動員、香港首位奧運金牌得主

 

J: 談到忙碌的丈夫,你們的家庭日也愛水上活動嗎?

S: 去年丈夫生日,我和女兒們特別安排的家庭活動,就是去Wake Surfing(無繩滑水)。因為當運動員多年,現在我的耳朵不便沾水,只能留在船上,然而一家四口依然過得很開心。

那次丈夫才首次接觸無繩滑水,因為原理與滑浪風帆類似,講求的都是身體平衡與馬步運用技巧,所以他不出10 分鐘就已做出高難度動作,兩個女兒看著爸爸表演,既驚訝亦覺得很挫敗。之後一家人在沙灘上看日落切蛋糕,簡簡單單的聚在一起,已經很難得,也很難忘,更足夠讓我們甜蜜至今。

J: 由模範情侶到模範家庭,維繫家庭最重要的元素是甚麼?

S: 運動員都強調互相尊重,尊重教練及其他運動員的意見,這正是維繫我們夫妻及女兒感情的重要元素。即使結婚多年,我們至今仍非常尊重對方。另外,一家人溝通亦非常重要。我的性格一向較衝動火爆,以前當運動員,每當下定決心要爭標,內心那團火馬上燃起,無論訓練或比賽日亦很快進入狀態;不過這也有弊處,當面對大賽緊張關頭或致勝回合,性格太急可能導致做錯決定。至於丈夫,他讀輔導,性情也較溫和,面對重要比賽亦能保持心境平和。那時他會教導我先部署自己的策略,再拆解對手招數。現在女兒都長大了,有時見我為女兒的事急躁執著,也會與我溝通。良好的溝通讓我們在問題剛出現時馬上解決,避免讓雪球有機會愈滾愈大。

J: 當媽媽養育兒女其實也很忙碌,你覺得生兒育女具挑戰性,還是當運動員的任務更艱鉅?

S: 我覺得兩者各具挑戰。當運動員,很多事情都在掌握之中,例如目標要奪世界賽錦標的話,技術不足便改變訓練模式,氣量不足便去跑步,經驗不足就多參加大賽事;然而養育子女,很多事都無法控制,以為幫子女安排了最好的,他們卻未必認同。若論挑戰性的話,養育子女絕對是難度更高。

J: 珊珊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為香港贏得首面奧運金牌,還有「生小朋友要四百萬」的廣告。

S: 最新估算數字已達六百萬,其實也只是個參考數字。養育小朋友非一朝一夕的事,付出多少有時更無法以金錢衡量。那時接拍廣告,乃至16 年後這廣告,背後想帶出的是「預備」的概念,不是說沒有四百萬就不能養育下一代,況且花費與付出多少從來沒有準則,全都在乎父母的能力、對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們本身的想法。例如小女兒原本於香港就學,與現在到外國讀書,花費已經很不一樣。無論子女或自己,在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要,所以更要時刻裝備自己,才能實踐未來的計劃。

J: 你當年為香港爭光,不只成為運動員的榜樣,很多人也深受啟發。去年我與女兒看著張家朗的沉著應戰,慢慢扭轉劣勢,那份不屈運動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S: 其實轉播奧運的意義正是如此,我們看的不只是成績。運動背後的理念與運動員的堅毅精神,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而透過運動,我們更可以鍛鍊意志力,學習為目標努力奮鬥。

J: 你認為香港的運動產業可以如何進一步發展?

S: 25 年前香港第一金,有人說是幸運,也有人覺得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成果。而去年東京奧運的佳績,讓我們看到的是傳承,以及運動普及化帶來的成果。更多香港運動員奪標,代表先前普及化播下的培訓種子有收成。有潛質的運動員基數愈大,就有機會發掘更多精英運動員。配合運動盛事化計劃,令比賽項目變成年度盛事,吸引本地與外國觀眾來港。香港氣候宜人,而且四面環海,無論一年四季亦可作海陸空賽事。以前體育運動界一直想提升項目質素卻苦無場地,現在我們有了將軍澳單車館,來年還有體育園落成,加上本身具有國際城市的基建配套,這些各類商業活動均是運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元素。

另外,私人企業也可以將運動產業化。東京奧運後,很多運動員都成了運動用品的開發顧問,以至周邊產品的代言人,協助運動產品研發設計,再測試改良等等,將運動變成一種產業,讓商業帶動運動業加速發展。

J: 一直忙於為女兒計劃,對自己的未來又有何計劃?

S: 女兒都差不多上大學,我也要為退休做準備了。以前到歐洲比賽,一去就是數個月,旅費不菲。那時還未有成績,但無論在比利時、挪威、德國或是荷蘭,每個地方都總有熱心的香港人無私幫助我們。當時總是趕著往下一站比賽與訓練,沒有好好坐下來傾談道謝。來年真的退休後,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當年比賽的國家及城市,逐一拜訪、重聚以及道謝,衷心感謝他們當年雪中送炭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