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裡尋「親」千百度
近年的朋友聚會,很多人都會問我香港紅十字會的「尋人故事」。比起電視劇,我們的尋人故事都是真實個案。每當成功尋人,個案的當事人重逢相聚時淚灑當場,這些場面都是超級「洋蔥彈」,總讓人感同身受,賺人熱淚。
尋人是香港紅十字會最悠久的一項服務,已有65年歷史。全球190個國家紅十字會及紅新月會會為因天災或戰禍而失散的人提供尋人服務。而香港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當時因戰亂關係,令不少家庭分散各地、失去聯絡,因而紅十字會也開始提供尋人服務。65年的人和事
我曾聽父母說過︰「戰後經濟大蕭條,那時能否吃得溫飽也成問題,我的父母各自有九兄弟姊妹,但部份也因為打仗,吃不飽而活不下來,不少父母無奈將孩子送養,甚至賣到外地去,父母再不捨也沒辦法……到家境好轉時,卻不知子女的去向,想找回他們更是無從入手。」
到今時今日,不少個案的主人翁已是花甲之年,對於當年失散的親人依然很上心。有一些個案的查詢人雖說知道成功的機會渺茫,但仍天天盼望;有的只抱卑微願望,希望臨終前見到家人一面,就心滿意足了!
相見亦是別離時
近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應當是陳伯的個案。他本擁有大好家庭,卻因家人之間的誤會及不同原因,加上他多次搬家,到後期年老多病入住老人院,漸漸和兒女及姊妹們失去聯絡,外人甚至以為他和太太一直是膝下猶虛。
直至2015年陳伯患上末期癌症,他才向教會好友娓娓道出自己的心願,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跟兒女和親姊妹見面,和家人冰釋前嫌。好友馬上找社工轉介到我們的尋人服務組。對於陳伯的個案,我們考慮到他年老患病,能在有生之年與摯親重聚是他最後心願,因此接受處理他的個案。每宗尋人個案,只要一經核實,我們就會進行一連串的尋人工序。當時我們馬上聯絡上海市紅十字會及美國紅十字會,過了不久便收到好消息,陳伯的妹妹很快就主動聯絡我們,我們亦立即安排他們相見重聚。
接下來的一星期,上海紅十字會亦找到陳伯的大兒子,他亦通知了身在美國的妹妹回來探望老父。當時陳伯病情已每況愈下,和兒女相見的地點只能在醫院,相聚一刻陳伯激動得放聲大哭,相信這是開心的眼淚。在女兒回來重聚沒多久,陳伯於2016年初辭世。相見亦是別離時,雖是短暫卻彌足珍貴,讓陳伯沒有遺憾地離開,我們團隊和義工均說即使尋人過程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尋親是人道使命
然而,不是每宗個案都能如此順利,猶記起我最初加入香港紅十字會時,就是獲安排到尋人組工作,尋人猶如偵探般搜尋資料,當時未有互聯網、沒有電郵,使「調查」工作顯得困難和費時。以往我們會從電話簿中找出同名同姓的電話逐一撥打,現時則從電話公司的網上登記逐一翻查。如個案查詢人能提供最後居住的地址,我們就會親身前往尋查,如建築物已遷拆,就到附近問問街坊鄰里。這些看似是大海撈針、機會渺茫的尋人步驟,我們都會堅持去做,亦曾有個案憑這些方法成功尋人。
我和尋人服務組的每位同事及「尋人大使」義工團隊都抱有同一信念──人不單要吃飽穿暖,被關愛亦是必需的。協助尋找親人是一個人道使命,只要懷著熱誠的心,盡心盡力,世上是沒有難成的事。
蘇婉嫻
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
1990年加入紅十字會,與人道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憑一顆熾熱的心,跑遍十多個國家的災區或戰區,嘗盡人道工作的甜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