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女生】建築師Betty Ng:建築師最需要的是好奇心
「在OMA的歲月裡,師傅Rem Koolhaas教曉了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位建築師應有的critical thinking。正是這樣的訓練,讓我練得一套時刻挑戰status quo的思考方式。」
從小以考進醫學院為目標,直到中學最後一年,她首次接觸到建築,馬上有份「一見鍾情」式的熱愛湧上心頭,短短一個月間,她作了棄醫投築的重大決定。畢業後,那份熱愛繼續引領她,多年來於多位建築大師的門下修行,直至3年前,她決定再次挑戰自己,開設自己的建築師樓Collective Studio,她的名字叫吳家瑩(Betty)。
好奇的推動力
「中七那年我往探望一位建築師師姐,看見她桌上放著一件很有趣的模型,原來正是前蘇聯著名建築師Vladimir Tatlin最有名的Tatlin Tower。對當時還在鑽醫科的我,第一個反應是,到底那是甚麼建築來的?就從那一刻開始,我很想了解建築為何物。」對建築的濃厚興趣,讓Betty對進醫科開始動搖,經過與師姐不斷商量,在短短一個月間,她把填好的JUPAS表格全改掉,決心要將目標指向建築。
改系乃人生其中一件大事,而且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系,少不免嚇到身邊人。「最驚訝的該是爸爸媽媽吧。現在回看,也要多謝他們對我的信任,讓我自己做決定。你可能會覺得我現在說得輕鬆,但其實當時的我,也預計不了駕馭不來的後果,但我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對建築的好奇心。」
Betty認為,無論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懷著好奇心。「自從見到Tatlin Tower,我知道建築才是觸發我好奇心的事。或許是那份打從心底的喜歡,讓我覺得無論最後事情發展如何,都總會有出路的,而且會是人生中一個美好的印記。」
探索未知的世界
懷著好奇心考進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後,Betty說她才首次領略到讀書的趣味。「那年我們不斷讀建築歷史與文化,從前人的設計中吸收與學習,然後就要如一個濾網般,從腦海裡的建築資料庫,篩選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設計,那個思考過程就是建築師要學的assimilation。」亦因如此,在Betty眼中,建築設計很難有創新。「我當然希望有天能夠創出自己的全新設計,但很多時,建築設計都是參考歷史而來,要創出完完全全的新意念很困難。而這正是我至今依然不斷向大師學習、不斷出國旅遊吸收新事物的原因。」
在中文大學讀了一年,Betty決定要赴美留學。「在中大的一年間,已讓我大開眼界,而到美國後,身邊同學都是來自四面八方,杜拜人、西班牙人、韓國人……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相處方法,單是在他們身上已學到很多。待人接物之外,他們更讓我知道這世界有多大,推動我更積極去探索世界。」總是愛挑戰自己的Betty,在外闖的日子裡更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脈網絡,提早浸淫在建築世界的國際舞台,也為日後的事業鋪路。
學成之後,Betty順理成章進了全球頂尖的建築公司,由瑞士的Herzog & de Meuron,到荷蘭建築大師Rem Koolhaas的OMA。「在OMA的歲月裡,師傅Rem Koolhaas教曉了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位建築師應有的critical thinking。能進到OMA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那時我每天就如與很多個自己辯論一樣。師傅要我們對每個項目交出10份設計,他再逐一點評。哪處可取,哪處敗北,他就如編輯一樣批改我們的設計,而同事之間也培養出這種批判思考。正是這樣的訓練,讓我練得一套時刻挑戰status quo的思考方式。」時刻挑戰常規
一直於OMA的紐約分公司工作,直到2009年,OMA來港參與西九龍文化區項目,Betty便被派回來負責設立新公司。「西九項目後,我又參與過北京的央視大樓項目,然後回到荷蘭總公司,那時已經升至設計總監之位。那時在OMA工作已近8年了,突然有一刻我在想,到底這世上還有沒有新的建築模式。搞盡腦汁想找alternatives之際,碰巧我也想改變一下生活模式,讓我可以嘗試新挑戰。」在一人之下的高位,Betty選擇依循好奇心,試試跳出來自己開公司。她強調初衷並非單純想自立門戶,反而是想秉承師傅的那一套──挑戰現狀。
於是在約3年前,Betty正式開設了自己的建築師樓Collecitve Studio。著名建築師都會為自己打響名堂,但Betty樂於以Collective為名,隱於團體之後,而且從不覺得可惜。「建築從來都是一整個團體的事,我們知道的著名建築,絕對不是一位建築師之力能夠建成的,背後的建築師團隊可以多達200人,當然,這都是吃過苦才說得出來的。在開公司的頭一年,沒有人和我辯論設計好壞了,每天都是自己埋頭苦幹的,那時才更覺團隊的重要性。而且對於一個沒有讀過、也沒有經營過生意的人來說,經營一間公司也不是一人之力的事。」Betty指,以前在大公司裡都被縱容得「嬌生慣養」,到自立後更想強調團體合作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她以Collective為建築師樓命名的原因。3周年的回顧
今年3月,Collective Studio便成立3周年,Betty慶幸在如此短時間內已略有成就,尤其找到兩位舊同事加盟搭檔,令公司發展得更快,生意接踵而至。「年前參與過M+項目,因為反應好,主辦單位把我們介紹了給很多其他客戶,其中一個,就是去年於Art Central替Nike設計VaporMax的展覽空間。」Betty指,在現今商業社會裡,要找到公共建築項目幾乎已不可能了,大部分都是商業建築,所以能遇上好的客人同樣重要。她慶幸每次遇到的客人都給予很大自由度,而最終設計總獲得好評,口耳相傳之間讓她的公司慢慢發展起來。
談到未來目標,Betty突然感觸起來。「因為其中一位拍檔是西班牙人,我們在當地也有分公司。大家都知歐洲經濟不景,但要在歐洲找到建築項目還是容易的,但在香港,幾乎有點天方夜譚,尤其對於我們一家只成立二、三年的小公司。說不著急也是騙你的,但我知道自己也不能操之過急。現在蘊釀著一個新項目了,因為保密條款暫時不能公開,希望真的能成事。至於在個人層面,當然是希望騰出更多私人時間,休息之餘也要做運動了。」
Text: Goosie Lam
Photo: Sze Chuen
Special Thanks to N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