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梅艷芳】劉培基與Anita Mui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惜
「劉培基」這個名字,由年青時已接觸,沒想到多年後的今天,有機會親身碰上他。而這次遇上,透過劉先生,我還和梅艷芳從未如此的這樣遇上。
Text: Adele Leung
Photography: CK (portraits)
Photo courtesy of Eddie Lau,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Anita Mui's photos)
劉培基(Eddie)和梅艷芳(Anita)的相識很純粹。經常,最純粹沒有什麼太著意的相遇,在我們的生命裡也擁有很特殊含意。劉培基第一次認識梅艷芳像很多人一樣,是因為新秀歌唱大賽。那晚,他對Anita 有了一個印象,就是這樣純粹。純粹擁有極大的潛力,就是讓天地人夾合於適當的時機。
一切由愛開始
1983年的東京音樂節成為他們首次合作。那年華星唱片公司的總經理蘇孝良找劉培基替梅艷芳打造出席東京音樂節的造型,令他們有碰面的機會。那天上了Eddie 的公司,而他當時正在忙,所以Anita 就坐在一旁等待他。但Eddie 其實對她已經非常注意,這也是他對工作的敏感度。去替任何人去作造型,必須對人的舉手投足、甚至呼吸也留意到,是一份自然散發的親密。「她像是鄰家的女孩。嘴巴有點特別,看似有點尷 尬和不自然。好像有點驕傲,但其實是不自在。」Eddie 第一次和她見面,已看透表面,從外貌以外去認識她。
「我要脫衣服嗎?」
更有趣是,因為那次劉培基為梅艷芳設計造型之前,想看看她的鎖骨,就叫她脫下她包得密密麻麻的衣服,換上一件吊帶背心。「吓!我要脫衣服嗎?」梅艷芳非常害羞也被嚇傻了。劉培基鬼馬地答:「不是脫光,脫了你穿的,換上吊帶背心。」生命的玄妙示意,他們的關係從頭開始已經赤裸,坦誠和無需修飾,造就了他們的第一次見面。
當首次為她造的服裝完成後,拿到Anita 的家去試身,在她最熟悉的地方讓她可以揮灑自如模仿在台上的感覺。
「我在工作上很著重感覺,每套衣服也會給予一份感覺。」那次東京音樂節,Eddie 認為服裝需要有東方的元素,就做了一件白色的棉襖配襯黑色皮褲。更買了一對卡地亞的Love 戒子送給梅艷芳,造型上雖然傳統,但他希望梅艷芳仍然散發品味。這份沒代價的關顧,在第一次的工作上已顯露了有愛的基礎,令人放心去發揮自己。結果當年Anita 第一次揚威拿到獎項,非常的興奮,而這個大獎現已捐贈給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不能改的作品
在訪問中,Eddie 重覆了數次,他跟合作單位也會聲明,別人不能改他的作品。當其時華星唱片公司找他合作的第一隻大碟(《赤色梅艷芳》1983 年)作造型。當年幾乎所有女歌手也會穿上華麗的長裙,而唱片封面也會是大頭照。Eddie 破格地把Anita 拍了的大頭照放了在封底,還跟唱片公司說:「你要也好,不要也好,總之不能改我的作品。」不但在雲雲的女歌手中與別不同,更在衝擊著當時流行文化的另一天空。
「不讓別人改我的作品並不是寸,而是如果你對我的作品有不滿,就是一份懷疑。但我覺得我的作品是做到最滿意的,所以無需要迫你接受。懷疑令相方都會不舒服,而我的原意是去令大家也舒服。」這份對工作和對關係上的絕對,很值得人欣賞。結果唱片公司接受了他的意見,而大碟也很成功。
「二十歲的女子,有什麼不能試?其實做晚禮服是我的強項,但如果梅艷芳穿晚禮服的話,她只會是80 年代的其中一位女歌手。」
從心打造的百變
替梅艷芳在利舞台拍攝第二隻大碟(《飛躍舞台》1984 年)時,當日Eddie 感覺到,她在舞台上的表演並未完全自如,結果他停止了拍攝,反而叫梅艷芳到disco 去跳舞。Anita 當時的反應是:「公司會不會不喜歡?」去打造一個成功的形象是要由內至外的,因此鼓勵她:「去跳舞又不是犯罪,又不是叫你去喝酒。」總之你練習去跳,跳出在舞台上的自如,去建立紮實的根基,她成為了日後大家有目共睹的基礎。而《飛躍舞台》當年以噴畫作唱片封面,的確也是先鋒之作。

女人要愛自己
做第三隻大碟(《似水流年》1985 年),要唱黎小田先生的經典作品《似水流年》。做創作的人,很重視的是感覺。「這首歌給Anita 去唱,她就是怨婦!二十歲的女子,怎能做怨婦?」這真的是緣份,因為這首歌,令他靈機一觸:「穿男裝!」更立即帶Anita 去剪頭髮、給她穿西裝和大褸。外表造型背後的信息是:女人是可以獨立的。女人不一定需要愛情,也無需埋怨,女人是可以愛自己的。除了男裝打扮,造型上還有一雙太陽眼鏡。而那隻唱片一出就一鳴驚人。劉培基的造型有前瞻性,因為他的生命態度也領前。
女人要有型
有一次在巴黎喝咖啡,劉培基叫梅艷芳看看巴黎街頭的女人:長頭髮、穿一件反領的白恤衫或一條窄腳褲和外套,帶著小狗,這就是靚,這就是型,是自然的,沒有作狀或特別擺pose。無時無刻,劉培基也替梅艷芳在灌輸風格上的知識,那麼當推出《壞女孩》(1986年)時,他就放手了。劉培基經歷過60年代—12、13 歲時,他在街上見過 Miss A-Go-Go, Irene Ryder(黎愛蓮)和兩位女生穿著銀色迷你裙和長靴過馬路的情景,實在好有型。所以當他設計「壞女孩」的形象時,他知道梅艷芳必須有型和揮灑自如地在街上走。結果唱片一出,就爆紅了。

舞台上各自精彩
「很多人問我《妖女》是怎樣創作的?我不知道。」劉培基說。他只是知道,《妖女》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感覺。所以他買齊了布料和飾物,用針在公仔上釘好服裝,就請師傅做出來,沒有多餘的去想東想西。給梅艷芳穿的,最重要是她在舞台上能夠動作揮灑自如。為了遷就她的舞步,劉培基會在某些地方作修改。「能夠發揮這套服裝在台上的魅力,全亞洲沒有其他女人,只有梅艷芳才穿得到。」劉培基肯定地說。

《妖女》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