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現胡琴的百年歷史畫卷|香港中樂團胡琴演奏家 徐慧
作為中樂的代表性樂器之一,胡琴擁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音色、強烈的感染力,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引發聽眾的共鳴。香港中樂團將於10月4日及5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弦動江南—徐慧胡琴獨奏音樂會》,由著名胡琴演奏家徐慧擔綱獨奏,並採用由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為聽眾演奏出多首優秀的江南樂曲。
Text: Monica Lau
Photo: Raymond Chan
Art direction: Sol So
一連兩場《弦動江南—徐慧胡琴獨奏音樂會》將以歷代經典胡琴作品為脈絡,勾勒出跨越百年的胡琴藝術風貌。音樂會的曲目選自中國近現代多位具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劉天華的《病中吟》、華彥鈞(阿炳)的《二泉映月》、劉文金的《火.彩衣姑娘》、趙季平的《心香》、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選段《氣衝霄漢》、王丹紅的《炫彩江南》和《趕腳的人》,以及美國作曲家 Alexis Alrich 為胡琴量身創作的《長恨歌》。「這場音樂會名為《弦動江南》,因為我所選的曲目有好幾首皆為江南樂曲,而我本身是無錫人,再加上擔任音樂會指揮的香港中樂團客席常任指揮孫鵬,也是無錫民族樂團的音樂總監,因此,這場音樂會有很多碰撞點。我們精心挑選了8首來自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優秀作品,並以4種不同類型的胡琴去演奏,藉此向聽眾展示胡琴這件百年樂器的歷史畫卷。」徐慧如數家珍地說。

源自「二胡之鄉」的《二泉映月》
無錫乃「二胡之鄉」,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等皆為無錫人,於無錫出生及成長的徐慧演繹這些前輩的作品,自然更有心得,亦更富有感情。「『阿炳』的《二泉映月》在無錫可謂家喻戶曉,每晚八、九時左右,電台都會播放這首樂曲,那我們就知道是時候上床睡覺了,所以《二泉映月》可說是陪伴著我成長的。作為演奏家,演繹這首樂曲時,我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以及對現在美好生活的暢想,希望讓大家聽到一首不一樣的《二泉映月》。」徐慧一臉認真地告訴筆者,這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音樂會,亦將會是最難忘的一次演出,有機會跟香港中樂團多位出色的演奏家合作演出這個專場音樂會,對她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環保胡琴」的創新設計
此外,《弦動江南—徐慧胡琴獨奏音樂會》亦帶有環保元素,演奏所採用的其中3種樂器:二胡、低音二胡、京胡,皆來自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其設計概念貫穿環保、承傳和創新三方面。「傳統胡琴採用蟒蛇皮來製造,而『環保胡琴系列』就以PET聚脂纖維膜代替蟒蛇皮,其優點是不受濕度、溫度等天氣因素影響,讓我們無論在任何環境演奏,都能夠保持胡琴的原有音色。」而且,「環保胡琴」的震動頻率是傳統胡琴的數倍,因此,它由高音到低音的音量和音色都比傳統的胡琴更加平均。

母子之間的薪火相傳
自小學習二胡的徐慧,於中央音樂學院二胡板胡雙主科研究生畢業,2006年來港加入香港中樂團,她的一生可說與中樂結下了不解緣。「我在香港中樂團工作了19個年頭,它是世界一流的中樂團,能夠成為樂團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榮幸。」徐慧育有兩名分別7歲及9歲的孩子,他們在耳濡目染下亦愛上了中樂,並跟隨母親學習二胡,其中長子更贏得校際比賽的深造組冠軍,深得母親的真傳。「懷孕期間,孩子在我的肚子裡聽著中樂成長,或許因此令他們對中樂擁有一份與生俱來的熱愛。孩子學習二胡的過程中,都是由他們自己主導的,我只是從旁邊輔助。」當談到對下一代繼承衣缽的期望時,徐慧由衷地表示:「兒子曾跟我說,希望長大後成為一位二胡演奏家,對於孩子的想法和選擇,我當然會尊重。我告訴他,如果你真的喜歡中樂,你便繼續努力學習。其實,學習音樂的過程不但枯燥,而且非常艱辛,你必須付出120分的努力,日以繼夜地練習,才會得到一點點成就。如果沒有這份堅持和決心,你是無法成為演奏家的。」

樂見中樂愈來愈受重視
談到中樂在香港的發展和前景時,徐慧表示,樂見近年大眾對中樂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從前,西樂在香港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無論是欣賞交響樂團演出的聽眾或學習西樂的人數都相對較多。不過,近年情況有所改變,本地中、小學的中樂團經已增至幾百個,它們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場音樂會,讓學生和家長有更多機會去認識中樂,再加上香港中樂團等專業團體每年都帶來很多精彩的音樂演奏,相信有助提升大眾對中樂的喜愛程度。另一方面,學校中樂團數目的增多亦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中樂,因此,我相信中樂在香港的發展一定會愈來愈好。」
徐慧認為,中樂擁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除了有助傳承和發揚中國的樂器及文化外,它對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亦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作為一位出色的胡琴演奏家,徐慧多年來一直不斷尋求進步,提升自己的水平,「我的老師曾經寫給我一句話:『藝術無止境』,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我們一生都在不斷追求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藝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