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08.04.2025

以「寫字」推動社會創新 |「豐盛社創」聯合創辦人 陳維寧 Linda Chan

營商並不一定只以「為投資者帶來回報」作為唯一目標,其實亦可以同時重視社會效益的創造。深明此道的陳維寧(Linda)甘願放棄高薪厚職,與3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攜手創辦了資助申請顧問機構「寫字」(sehji),專門協助社企、社會創新項目、藝術和文化組織申請政府資助,讓這些機構能夠以負擔得起的價錢享用優質的服務。Linda又與陳國芳(Joseph)及關志康(Ted)合作創辦了非牟利創新機構「豐盛社創」(FSV),為社企及社創家提供支援,從而創造更多社會效益。「我有機會認識到不同界別的社創家及團隊,並與這些有心人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奮鬥,互相合作;縱然過程艱辛,但也是值得的。」她緩緩地說,臉上展現出由衷的笑容。

Text: Monica Lau
Photo: Raymond Chan

投身社創界前,陳維寧本身是一位資深的企業融資律師,主要為客戶提供首次公開招股(IPO)、併購、企業重組和初創募資等方面的法律服務。Linda大學畢業後便在本地知名的律師樓工作,其辦公室位處中環甲級商廈,極具規模,客戶大多數是上市公司,地產商、保險公司。到底她當年為何會願意放棄這份高薪厚職呢?「律師這份工作為我帶來可觀的薪酬,當時的生活亦非常多姿多彩,與一班同事通宵達旦地工作後,便一起去蘭桂坊消遣。當律師的10年間,我每天大部份時間都待在中環,讓我不禁對中環以外的生活感到有點好奇。」

從法律界到初創圈

後來,在機緣巧合下,Linda認識了一家法律科技初創企業的創辦人,其公司當時剛好正在招聘人手,於是Linda決定放膽一試。自2016年踏足初創圈以來,Linda先後擔任過不同職位,讓她獲得與以往在律師樓工作時截然不同的體驗。「在初創企業任職的3年間,我接觸過很多中小企創辦人、社會創業家,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填寫申請政府資助的文件時,遇到不少困難。」由於中小企難以負擔金額龐大的專業顧問費,因此,Linda與3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於2020年攜手創辦了「寫字」(sehji),專門協助社企、社會創新項目、藝術和文化組織申請政府資助。「我希望運用自己在企業融資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幫助有需要人士,為社會作出貢獻。」「寫字」近年所接的案子類型愈趨廣泛,例如協助社企申請成為慈善機構,以及為它們撰寫社會效益評估報告。

alt not available

Linda與3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於2020年攜手創辦了「寫字」(sehji),專門協助社企、社會創新項目、藝術和文化組織申請政府資助。

支援社企及社創家

Linda坦言,「寫字」成立以來,所接過的大部分案子都頗為複雜,再加上時間不足,人手亦有限,因此,她與其團隊往往需要與時間競賽,務求在截止申請限期前處理好相關文件。後來,Linda漸漸發覺單靠政府的資助,並不足以讓社企、社創項目壯大起來,於是,她與陳國芳(Joseph)及關志康(Ted)於2023年攜手創辦了非牟利創新機構「豐盛社創」(FSV)。「我們三人都曾擔任『豐盛社企學會』董事,Joseph是一位擁有超過30年豐富經驗的金融高管和創效投資者,而Ted則善於量度社會效益。透過『豐盛社創』,我們希望成為社企與資本市場之間的橋樑,協助社創家於資本市場中尋求財務資源,讓有利於社區福祉的創新想法和解決方案得以實行。」此外,「豐盛社創」亦不時與其他創效投資團隊緊密合作,為社企及社創家提供支援,從而創造更多社會效益。

另一方面,Linda亦同時兼顧教學工作,她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開辦的「Web3 Entrepreneurship」課程擔任講師、導師及課程顧問,向學生介紹不同類型的社創項目,「歐美等地的社企經已發展得很成熟,香港則相對起步較遲。因此,我們希望從教育方面著手,培育下一代投身社企或成為社會創業家。」

alt not available

Linda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開辦的「Web3 Entrepreneurship」課程擔任講師、導師及課程顧問,藉此培育下一代投身社企或成為社會創業家。

為環保社創項目尋求資金

Linda透露,目前正忙於為一個社創項目尋求資金,金額為500萬至1,000萬港元。這個環保社創項目於屯門營運一個Circular Hub,每月處理多達15噸塑膠、玻璃回收物,並聘用了多位拾荒長者參與回收工作。「它的生意規模愈來愈大,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亦非常大,不但於推動環保方面貢獻良多,亦同時為長者帶來就業機會,讓他們擁有穩定收入之餘,亦有機會與同事建立社交連結。因此,我與團隊都竭盡全力,希望為這個項目覓得財務資源。」她說著,眼神中充滿了真摯與期盼。

alt not available

社會創新是不可或缺的

身兼三職的Linda工作繁忙,每天的時間都不敷應用,但筆者看得出她仍然樂在其中。「回望過去數載的社創之路,雖然過程艱辛,遇到重重困難,但我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協助社企、社會創新項目成功得到所需的資金或政府資助,讓它們有更多資源去解決社會問題,的確非常有意義,亦為我帶來莫大滿足感。而且,我有機會認識到不同界別的社創家及團隊,並與這些有心人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奮鬥,互相合作;縱然辛苦,但也是值得的。」

alt not available

Linda(左一)去年11月參加「社企民間高峰會 2024」,為其中一場以「社創新光譜」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擔任主持。

對於其他有志創業或經營社創項目的人士,Linda建議他們要保持好奇心,凡事勇於嘗試。「香港有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需要很多人同心協力去解決,當然還要配合大量資源。因此,社會創新對香港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人投身社創領域。」她語重心長地說。筆者亦盼望未來會有更多人效法Linda,運用自己的所長或專業知識去協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