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 – 陳曉蕾
「環保記者」、「怪獸記者」—— 陳曉蕾有很多綽號,皆因她寫過太多題材,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編織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入行超過20年,在香港以一種自己的方式「野蠻生長」,以另一種眼光來揭示香港社會問題。「我是記者不是學者,只希望自己採訪的問題,能夠由頭到尾講清楚,幫大家打造一個大的畫面,幫讀者了解一個社會問題,就夠了。」
由《夠照》、《剩食》、「低碳生活」系列叢書,到《死在香港》以及《怕老》,陳曉蕾一直在關注冷門社會議題,出版過十幾本書,幾乎本本暢銷。看陳曉蕾的書,不一定能夠從字裡行間瞭解她是怎樣的人,因為她駕馭的題材太多,從環保到社會,從人情到美食,從生死到老病,用不同的角度寫出現代生活的種種缺陷。「當你一直往前看,往前走,自己好像沒有走遠,但當你回頭看,就會發現原來已經走了好一段路,和過去相比,原來並沒有白費。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會看不到前面的路,但就是一直走一直走,就算不一定把路走出來,起碼我有在走,不是原地踏步。」
一腳踢
陳曉蕾說自己很喜歡當記者,除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文字中,她說自己其實是個簡單的人,還很執著「我不是很能幹,但想如果能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可能有機會做得好」。但逐漸,她發現一個限制了她發揮的問題。「加入一間公司,就像簽了賣身契,你所有的努力成果最後都屬於公司。其實一個報導應該是很多媒體散出去,比如電台、電視台等,這樣才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不僅僅屬於一家公司。」陳曉蕾探討很多社會問題,她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令更多人警醒。不想被版位、字數和時間限制,她毅然選擇了獨立記者這條路,即使沒有豐厚收入,出書也沒後台贊助,她亦甘之如飴,更高興能夠自由支配時間,用一年或以上的時間,採訪、消化和撰寫一個可以寫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從暢銷大報的記者,變成了一腳踢的獨立記者。
遵從內心選擇
成為獨立記者的頭一年,所有事情就由陳曉蕾自己處理,對自己要求又高,但不後悔。因為「你期望在公司做到退休很難,還不如趁不到40歲之前,做好自己。」香港政府找上門邀請她去寫4本環保書是她人生的重大轉折,這個寫給4種不同的人看的一系列的低碳生活報導,令她成為作家型記者。「我說明不接生意,因我不是PR,所以最先接的是環保方面的書。」《剩食》是她自己第一本環保方面調查報導的書。為了做好這個調查,她採訪了全港7個使用中和已關閉的堆填區,發現香港接近4成的垃圾來自於廚餘。一年多內,她拆開了過百袋家居垃圾、採訪過大量食物業前線的工作人員、商界機構、環保團體或學者,一共寫出超過8.5萬字的調查稿。「我不偉大,也沒想當偉人,只是把一些長期被忽略、關於生活的社會議題帶出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不要求馬上有行動,至少埋下一顆種子,留下印象,有朝一日發芽、成長⋯⋯然後在某年某月某日有行動。」
一輩子的記者 「我用很長時間消化一個議題,因為我要消化到一個比較容易告訴人們的方式,讓人很容易理解,希望普通的中學生都能看得懂。」她花了20年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讓你通過她的文章進入到採訪的情景中,然後去關注這個事情,但原來她也有「不敢」的時候。「有的人內涵很深,我沒有能力去駕馭,覺得自己的功力不夠,就不會去採訪,因為如果你對這個人都不明白,就不能夠寫出他的特質來。」有些記者幹了十幾二十幾年後覺得太累要轉行,對她來說簡直不可思議:「還有那麼多問題需要去研究,怎麼放得下?社會在不斷改變,手機等新媒體的使用令媒體的方式也在變,但是最重要的永遠是內容。」最近在進行新的創作的她,用很肯定的語氣再次強調「會做一輩子的記者。記者不是難度很高的職業,沒有特別高的要求。現在駕馭不了的報導,希望10年後的自己能寫出來,時間能令閱歷增加,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簡介 1993年 入行當記者。 1998年 修讀倫敦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 1999年 撰寫專題報導。 2009年 開始獨立報導。 2011年 調查報導《剩食》取得香港書獎及台灣開卷好書。 2012年 《有米》獲「好書龍虎榜」最高票選。 2014年 《死在香港》獲香港書獎。 2016年 獲頒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