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sylvia-xiaohua-chen
People·Most Successful Women06.07.2025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獎2025】跨文化學術之旅|陳曉華教授

陳曉華教授(Sylvia)致力探索文化如何塑造人類行為,研究主題從雙語身份到人們抗拒尋求心理健康治療的障礙。作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及文化心理學講座教授,她的研究領域涵蓋雙語、雙文化和全球化取向,相關實證研究涵蓋35個國家和地區。

Photo: Raymond Chan
Art Direction: Sol So

除了研究和教學之外,Sylvia還擔任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IACCP)旗艦期刊《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文化與心理學系列主編,亦曾任亞洲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她榮獲美國心理學會(APA)國際心理學專業分會頒發2022年度「傑出國際心理學家獎」,並於2024年11月獲選為世界科學院院士,是社會科學及經濟學領域新增院士中的唯一華人學者。然而,對人類行為充滿好奇的Sylvia保持平常心,積極促進跨文化理解。

從廣州到全球

Sylvia出生於中國廣州,從小說粵語和普通話,這激發了她對文化多樣性的終生熱愛。於中山大學獲得英國語言及文學學士學位後,Sylvia前往美國聖克拉拉大學攻讀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加州的多元文化環境讓她接觸到各種文化。在美國工作數年後,Sylvia回到香港。她意識到香港作為文化交匯點的地位,於是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心理學深造文憑、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扎根香港理工大學

Sylvia於2007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她從副教授晉升至講座教授,並出任多個領導職位,包括現時擔任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兩個關鍵時刻塑造了她的人生軌跡:在美國修讀輔導心理學,以及攻讀博士學位。「選擇一個未知的領域就像一場冒險,但我發現它令人著迷。」這些選擇引領她研究文化、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健康的交匯點。

解讀雙文化身份

Sylvia的研究具有變革性,尤其是在全球化如何影響雙文化個體方面。她的團隊區分了基於移民及基於全球化的文化適應,並研究全球化世界中的文化認同動態。他們提出了「全球化取向」的心理學概念,並研究其對幸福感和行為的影響。Sylvia的博士研究發現,雙語人士使用英語和與白人交談時表現得更外向、開放和自信。這項研究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第52分會頒發2007年「Stud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petitive Award」,並引起了《Scientific American Mind》和《Psychology Today》等媒體的關注。

連結文化與心理健康

作為香港理工大學「精神健康研究中心」(MHRC)的共同創辦人,Sylvia帶領該中心聚焦腦神經科學、復康,以及社會心理和文化對精神健康的影響等研究領域。「我們的研究發現,與華裔人士和歐裔美國人相比,香港人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程度明顯較高。」她將此現象歸因於「愛面子」等文化價值觀,這些觀念使人們不願意向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人士尋求協助。精神疾病於不少地區都被污名化,為了減輕人們對精神健康治療的抗拒,Sylvia的團隊也探索了對精神疾病的想法如何影響人們是否願意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prof-sylvia-xiaohua-chen

工作與生活上的挑戰

Sylvia的領導力遠不止於香港理工大學,她曾於2021年至2023年擔任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並自2022年起擔任《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主編,其領導風格著重協作,「我視自己為一個推動者,致力促進不同層面的合作。」Sylvia的編輯工作面對巨大的挑戰,每年收到超過500篇投稿,她會逐一篩選,當中有超過一半的稿件會被拒,剩下的則分配給副主編。「為了履行職責,我經常需要充份利用我可用的時間。」

要平衡研究、教學、編輯職務、行政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確是一項挑戰。「我投放了大量時間在工作上,這令我有時候會對家人感到愧疚,我非常感謝他們的理解和支持。」Sylvia每次專注於一項工作,並依靠團隊的支援。當有時間放鬆時,她會選擇運動或冥想,藉此恢復精力,儘管其繁忙的日程往往導致事與願違。她坦言:「我希望可以定期鍛煉,練習正念,但我有時候實在太忙了。」

指引後輩

導師的指導塑造了Sylvia的人生旅程,她的博士生導師Professor Michael Harris Bond對她影響深遠。「他曾說:『找到你熱愛的職業,你將一輩子毋須工作。』」另一位導師張妙清教授則指導她早期進行的跨文化性格測量研究,教導她如何融合西方與本土的研究方法。如今,Sylvia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在香港理工大學指導學生,協助他們發掘自身潛能。

作為學術界的女性,Sylvia深知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挑戰。她對年輕女性的建議源自熱情和自我認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隨自己的熱情,並與能激發你潛能的人同行。」她鼓勵年輕女性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社會的期望。

學術影響力的延伸

Sylvia近期獲得的榮譽印證了她的貢獻。「大家對我的認同,激勵我繼續以奉獻精神和熱情追求我的抱負。」她將精力投放在個人成長和逐步實現的里程碑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成功的標籤上。「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和進步。」這些獎項擴大了她的影響力,並將她與各個領域的傑出女性聯繫起來,使她獲得嶄新視野。

開啟新篇章

展望未來,Sylvia將致力整合新技術和文化神經科學,以解決心理學研究中的「WEIRD」偏見,「WEIRD」代表Western(西方)、Educated(接受教育)、Industrialized(工業化)、Rich(富裕)及Democratic(民主)。「我希望進行更多研究,將全球視野融入社會和文化心理學中,以促進跨文化理解,並在更具包容性的科學界中為亞洲人發聲。」

透過研究、領導力和指導後輩,Sylvia提升了大眾對於文化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為的理解。她以協作的方式搭建了社群之間的橋樑,並倡導以文化為本的心理健康習慣,從而為他人賦能。Sylvia的經歷證明了熱情、毅力和成長型思維能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隨自己的熱情,並與能激發你潛能的人同行。

Profile:
陳曉華教授(Sylvia)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及文化心理學講座教授,為心理學領域的權威領袖。她同時擔任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IACCP)旗艦期刊《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主編,其研究聚焦心理健康、雙語現象及文化多樣性,所建構的理論框架已於全球35個國家實踐應用。2024年,Sylvia獲國際學術平台Research.com評為「中國心理學領域頂尖科學家」,並於2024年11月獲選為世界科學院院士,成為該年本港唯一當選院士,以及社會科學及經濟學領域新增院士中的唯一華人學者。其開創性研究揭示全球化對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深層影響,奠定她在推動全球心理學知識發展的權威地位。